周天勇:中國經濟沒有過熱

今年上半年,國內一些學者和官員,包括一些外國學者和機構,根據GDP增速、投資增長、貸款放量、房地産價格上升、出口快速增長等情況,認為中國經濟開始過熱,應當採取緊縮的宏觀經濟政策,防止通貨膨脹出現。我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以這種判斷為依據制定宏觀經濟政策,也將給就業、消費等造成困難局面。

首先,判斷宏觀經濟形勢是不是過熱,主要是看物價水準是不是有上漲的壓力。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沒有導致經濟過熱和迫使物價上漲的壓力來源。從居民消費物價水準看,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比去年同月上漲0.5%,但是與上月比,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下降0.5%,1-7月累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比去年同期上漲0.6%,其中服務性價格是上漲的,而生活資料價格一直處於下降狀態。從工業品出廠價格看,雖然一季度處於上漲趨勢,但是從4月份開始上漲率下降,6、7月份趨緩。7月份,我國工業品價格漲勢平穩,從3月份的4%以上,下降到1.4%。從工資水準看,雖然全國職工勞動報酬上半年增長11.6%,但是上半年國有企業減少職工124萬人,集體企業減少職工40萬人,受“非典”影響的兩個月,800萬農民回鄉,進城農民工的工資發放也減少。農民收入增長,今年全年至多增長4%,近兩年農民進城務工的工資水準受進城農民工過多的抑制,幾乎沒有增長。從消費水準看,1—6月份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5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7月份,國內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62億元,比上年同月增長9.8%,增長幅度比上月提高1.5個百分點。正常的消費增長增幅應當在13%左右。消費增長仍然乏力。因此,從收入、消費和物價角度看,無論如何也看不出有強大的壓力壓迫價格上升,可能會導致經濟過熱的未來趨勢。

其次,不論我們採取什麼樣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從人民幣幣值看,客觀上確實存在著升值的壓力,而不是貶值的趨勢。宏觀經濟學的一個常識是:一國的幣值如果貶值,則會通貨膨脹,即導致經濟過熱;一國幣值如果升值,則經濟面臨緊縮壓力,經濟有趨於偏冷的壓力。因此,在中國人民幣處於升值壓力的情況下説中國經濟處於過熱,從經濟學的道理上講,也是一種有誤的看法。一些外國研究機構認為,人民幣應該升值30%。當然,他們要求人民幣升值,目的是為了將本國的通貨緊縮和經濟過冷輸入給中國,緩解其産業轉移、資本流出、失業率上升,並加強其出口競爭力,而把這些問題通過億幣升值轉移給中國。從進出口看,據海關初步統計,2003年1-7月全國出口2284.1億美元,進口2223.3億美元,進出口順差60.8億美元7月份當月出口381.1億美元,進口365.1億美元,進出口順差16.0億美元。不存在進口大於出口形成的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壓力,而是存在著人民幣升值和經濟緊縮的壓力。從外匯儲備看,到2003年6月底到達3464.76億美元,國際收支經常和資本項目都為盈餘,也不存在人民幣貶值和經濟過熱的壓力。

再次,失業率高低是經濟過不過熱的一個重要指標,從目前失業問題嚴峻和失業率上升的情況看,宏觀經濟形勢更是偏冷。今年勞動力需要的工作崗位為:城鎮新增勞動力800萬左右,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的壓力為800萬,城鎮國有和集體企業當年可能下崗需要再就業的壓力為500萬,上年結轉失業勞動力在1200萬左右。這樣,就業崗位的總壓力是3300萬,而不是勞動與社會保障部計算的2400萬左右。如果今年只能解決800萬人在城鎮就業,就是按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02年城鎮失業率計算,2003年實際失業率年底也會馬上上升到9%以上。除非我們名義上不計算進入城市的農民勞動力。但是,這與我們的城市化戰略和政策是不相符合的。即使將進入城鎮的800萬勞動力不計入城鎮失業的計算,年底如果只解決800萬就業,失業率也會上升到6%以上。經濟過熱,是企業都願意投資,新開工工程和投産企業很多,勞動力需求很旺,甚至勞動力供不應求。在目前的經濟運作中,絲毫看不出這種過熱的局面來。如果真能將中國的失業問題緩解了,社會穩定了,就是熱一點,有什麼不好呢?

現在的一個問題是,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並不算低,特別是一季度GDP增長9.9%,上半年平均增長8.2%,1—7月增長投資32.7%,出口增長33.4%,為什麼就業問題越來越嚴峻?過去一些學者和研究機構在就業彈性上做文章,説GDP增長多少,可以帶來多少個就業崗位。其實,能不能增加就業,關鍵是GDP增長的內容是什麼,投資投到了哪,出口産品的要素結構如何。如果GDP增長是大企業、技術進步、大馬路、大廣場、高速公路等內容成長推動的,那麼,可能增長速度很快,反而會有更多的人失業;如果投資總是投資于資本密集型大企業、基礎工業、基礎設施,即使投資增長很快,對增加就業又有多少作用呢?如果出口結構不是發揮中國勞動力密集優勢,而是其結構向所謂的提高技術含量調整,那麼出口增長並不一定帶來相應的勞動力就業崗位的增加,甚至可能在出口增長的同時,減少出口生産所用的勞動力。

第四,貸款放量增長,是這幾年銀行體系為了平衡因惜貸導致存差太大的舉措,是這幾年貸款緊縮後的恢復性增長,不能據此就認為經濟過熱了。金融機構的貸款和存款比從1993年以來,是持續下降的。從1993的貸存比113.8%,轉變為1996年以後的存大於貸,而且到了2002年時,貸款佔存款的比率只有76.8%,銀行內部存大於貸的存差近3萬多億元!7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存款餘額20.79萬億,各項貸款餘額16萬億,存差4.79萬億。許多學者和官員就是因今年1—7月貸款比去年同期多增長9953億元,認為貸款放量增長,經濟開始過熱。實際上我認為,這幾年銀行惜貸,要麼上存,要麼買國債,就是不情願給企業貸款。今年上半年貸款放量,一是國債邊際發行量下降,銀行邊際可購買國債量減少;二是上存存款的利息太低,再加上銀行貸款稀釋不良資産。我認為是一種恢復性的貸款增長而已,不值得大驚小怪。因此,央銀目前提高一個百分點的商業銀行上繳存款準備金率,也無不可。但是,近期出臺的政策中不準有房子的居民,再從銀行貸款購買第二套房子,既有失市場經濟原則,有用計劃經濟的辦法來管理市場經濟之嫌,又對盤活城市二級房地産交易和出租市場相當不利。

我們的一些學者,在研究宏觀經濟問題時,總是從M0到M2的多少看問題。認為M1和M2增加,是貨幣供應量增加,過快會導致經濟過熱。實際的經濟運作中,M1和M2是潛在需求能力,只有它轉化為貸款時,才變成了有效需求;如果轉化不成現實的需求,雖然它是銀行中的存款貨幣,但它只代表儲蓄,即倉庫中、貨架上的商品,是供給在銀行中價值符號。因此,銀行中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如果不能及時地貸出去,對於擴大投資需求是沒有用處的。在中國以M1和M2的增加來論證沒有通貨緊縮,在理論上是一件尷尬的分析,如果M1和M2增長很快,但是實際經濟運作中款貸不出去,學者們的研究結果將會與實踐大相徑庭。本來是通貨緊縮,物價負增長,他可以認為是沒有緊縮,甚至他可能還會説有通貨膨脹的危險。

實際上,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平衡和關係,從金融角度看,最基本的還是存款與貸款的關係。西方經濟學假定制度是既定的,存款和貸款的關係也是既定的,即存款轉化為貸款的機制和渠道是順暢的。因此,可只考慮影響其基本關係的利率、準備金率和國債的吞吐。而除此之外,如果某種特殊的因素影響存款過多,貸款貸出去的較少,總需求必定要萎縮。如果這種萎縮是體制原因造成的,則利率、存款準備金和公開市場業務等總量性的政策醫治不了這種病症。

實際上,居民消費結構中,一個很大的支出項目就是居住,在國外要佔到30%,而且由於住宅商品的不可侵害性,在市場經濟體制中,用信貸方式來進行住宅消費,是一個普遍的經濟現象。因此,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貸款結構中越來越多的比例用於房屋的生産和消費,是正常的趨勢。中國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總體上還遠沒有改善,城市化需要給進城的人口提供更多的租用和交易的住宅。而目前來看,給低端百姓的低價、中小戶型住宅供給根本就買不到,房屋生産和消費根本就沒有過熱。現在的問題是:1、各地政府搞所謂的城市經營,將土地價格抬得太高、從房地産上收費太多,建築成本無幾,但是賣給百姓的住宅價格離譜;2、由於低端房産因地價和收費而不掙錢,高端住宅市場雖然政府地價高,收費多,交完以後還有可觀的利潤,房地産商們大多都去開發別墅等高端品種去了。因此,能不能不讓各級政府炒地謀利,能不能將收費降低下來,能不能讓大多數百姓園一個住宅夢,是房地産市場能不能從目前的高端過熱,低端過冷,向供給層次和結構正常化調整的一個關鍵。

第五,股市股指是不是大幅度上漲,也是一個經濟是否過熱的重要指標。從今年以來的股市走勢看,看不出來有大幅度上升和過熱的苗頭。雖然深市和滬市股指在一季度低位有緩慢攀升,但是到了4月,開始下跌,目前分別在3100點和1400點上下波動,大幅回升無力。對於以後的股市行情,中國證券報8月15日有關文章分析認為,“從央行連續大量的發行票據回籠資金,尤其是發行500億元的鉅額央行票據來看,很明顯,下半年抑制貨幣供應已是必然。擴容的壓力更是不爭的事實,同期開放式基金遭受鉅額贖回,現在還沒有停止的跡象。資金供給方面,6、7月份市場雖然先後有社保基金和QFII入市,但即使這些資金全部投資到A股市場中,也只相當於市場流通市值的1.5%,對緩解資金面緊張的壓力並無太大作用。而准許券商發債,具體規模尚不得而知,而且還存在一個較長的時間週期。 ”因此,股市仍然是過冷,而不是過熱。

結論是:中國經濟並沒有過熱,仍然在過冷的區間中運作。宏觀上需要調整的是,投資結構要向增加就業的勞動力密集産業、第三産業、中小企業傾斜,房地産貸款和建設結構要向中低收入居民能購買得起傾斜,貸款結構要向能增加就業的勞動密集産業和中小企業傾斜,出口結構要向能更多地利用國內勞動力資源的勞動密集型産品傾斜。這樣,才能在高增長、高投資和高出口的同時,失業問題得到緩解,城鄉居民收入得到增加,城鎮居民買得起房子,消費與投資和出口同步增長,城鄉居民在經濟增長中真正得到實惠和利益。

(作者周天勇:中央黨校研究室)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9月11日


周天勇:擴大消費大有文章可做
周天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三個艱巨任務
周天勇:對大學生投資大、收益低、就業難的深層思考
周天勇:反思民營經濟發展與貨幣政策取向
周天勇:切莫片面理解“經營城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