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琪: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刻不容緩

    ●不打破醫療的國有壟斷格局,不建立多元化醫療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競爭,也就不可能真正解決醫療設施短缺的問題

    ●建立健全對宏觀管理的監督、約束機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這是從這次“非典”事件中得出的寶貴經驗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和任務,經過這次抗擊“非典”,深感加快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特別是發展公共衛生事業十分迫切。

    供給嚴重短缺

    這次北京在3、4月份面對“非典”突然衝擊時措手不及,就充分説明我們的醫療衛生的供給不足,私有制現象嚴重。截至2002年底,全國共有衛生機構33萬個,其中醫院、衛生院7萬個;病床床位319萬張,其中醫院、衛生院297萬張;衛生技術人員440萬人,其中醫生209萬人,護士師、護士128萬人。全國共有衛生防疫、防治機構6025個,衛生技術人員22萬人;農村有鄉鎮醫生和衛生員128萬人。這些數字看起來都不小,但如果以十三億人口作分母,比率是非常低的。我們不得不居“安”思危,下決心加快全國衛生醫療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改善城鄉醫療條件,保證滿足全民衛生健康需要。這就要求加大醫療衛生建設的投資。

    目前在全世界191個國家和地區公共衛生投資中的排位中,中國居第188位。這個落後格局應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根本扭轉。就像前五年下猛力加快生態環境和交通運輸等“硬體性”基礎設施建設,扭轉經濟發展的“瓶頸”一樣,今後應當用幾年時間加快教育、醫療衛生等“軟體性”基礎設施建設,根本扭轉人自身發展的“瓶頸”。經濟是為人服務的,因此,“軟體”建設比“硬體”建設更為重要。

    發行公共債券

    最近,國務院已經決定,中央財政建立20億元“非典”防治基金,各地也安排了50多億元“非典”防治專項經費,財政資金直接或間接用於“非典”防治工作的資金還有很多,患“非典”的農民和困難群眾免費救治,這些措施非常及時、正確。但這只是短期的應急措施。為了在不給近期財政預算支出增加太大壓力基礎上,解決醫療衛生的長期性私有制矛盾,帶動全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建議從今年起,每年發行一定數量的公共衛生債券,通過公債融資,加大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內需增長機制

    中國人口多,醫療衛生攤子大,今年政府部分財政資金和國有資産只能用於“公共衛生醫療”,其他可以逐步走向民營化,在國家嚴格監管下發展私立性醫療衛生機構。這就要求進一步打破醫療經營的國有壟斷格局,建立多元化醫療衛生體制。

    最近十多年,我們在醫藥、醫療設備製造等方面有了一些非國有化的創新,如培養了一批上市和沒有上市的醫藥企業。實踐看,很成功,藥品供給的市場化體系有了一個基本的輪廓,也有了明顯的競爭,藥品供給短缺的格局基本打破。但是,在“療”方面,國有壟斷框架幾乎原封未動,民營進入困難,沒有私立醫院和其他醫療機構。下一步深化改革可考慮將其納入。如果不打破醫療的國有壟斷格局,不建立多元化醫療體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競爭,也就不可能真正解決醫療設施短缺的問題。

    推進醫院企業化

    今後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除了少量由提供基本醫療的社會保障體系決定的公益性醫療機構外,絕大多數醫療機構,包括醫院,都應當走企業化道路,都應當按照醫療規律進行必要而合理的企業分工。

    比如,治傷和治病,治一般病和治傳染病,治慢性病和治急性病,應當在經營體制上有所分工。經濟學中廣泛發生作用的分工規律應當可以在醫療中加以體現。醫療機構缺乏合理分工,進和出的門檻低,不利於醫療衛生事業中的防、治、研向精深方向發展,不利於推進專業化中西醫結合和提高國家醫療競爭力。加強醫療事業的分工和競爭,就要求建立具有一定分工水準的專業醫院。同時,從長遠看,應當逐步建立醫生特別是傳染病醫生高薪制。

    完善監督機制

    如果要對中國目前所有行業的宏觀管理情況作一個評估,那麼可以説,主要是那些壟斷行業的宏觀管理存在比較突出的“缺位、越位、錯位”這樣一個“三位”問題。這些行業,吸納國家的金融、財政、人才、交易等方面的資源非常多,浪費非常大,而運作效率卻很低。其中以教育和衛生行業的問題最為突出。

    解決這些行業問題的主要措施,一方面是要儘快打破壟斷,加快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形成有宏觀調控的“公立、公營”和“私立、私營”(還有股份制)之間的競爭,通過競爭打掉“大鍋飯”,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是要改進宏觀管理方式,關鍵是要形成法律和其他必要的行政、社會的約束機制,形成有社會和民眾監督的行業領導體制。

    剛剛結束的政府機構調整,專門成立國家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實際上就是要從宏觀上加強食品和藥品的衛生和安全管理的監督、制衡,為人民的健康安全負責。建立健全對宏觀管理的監督、約束機制,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這也是從這次抗擊“非典”中得出的一條很寶貴的經驗,是一個很重要的政策啟示。

    

    《國際金融報》 (2003年06月02日


陳東琪:明年經濟增長目標鎖定7%
陳東琪: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
三大機構學者建言當前財政政策
非典型肺炎防與治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