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轎車“超低定價”廠家有無隱情?

    所謂價格“一步到位”,是個相對概念,這如同養孩子,知道將來肯定要長大,但不能現在就把衣服給他做得又寬又大。

    中國轎車一向以價格奇高而背下了惡名,一直受到國人的詬病,媒體對此可沒有少批評過。

    但是近年來,中國汽車市場又出現了一樁怪事,一些車型上市後要加價若干才能即時買上,否則就要“排隊”等候,少則數月,多則1年,而且越是加錢多的車,越是難買到。開始還只是廣州本田的雅閣如此,去年以來愈演愈烈,不僅上海大眾的波羅,一汽大眾的寶來、奧迪A6,天津豐田的威馳,海馬的福美來等引進車型要加價,甚至華晨自主開發的中華轎車都加入了這個行列。今年更增加了上海通用的君威,北京現代的索納塔,特別是全面升級的廣本新雅閣2.4,上市宣佈價格為25.98萬元,等於降價4萬元,而在市場購買反倒要加價3萬至8萬元。

    轎車要加價購買,讓我們這些力主轎車降價的人很沒面子,雖然是小事一樁,但是加價部分是否走了黑道,生産廠家減少了收入,國家流失了稅收,而降價的實惠,消費者卻沒有得到,還搞亂了汽車銷售市場,就不能置若罔聞了。

    加價車的生産廠家眾口一辭地聲稱,加價的事不是他們幹的,而且信誓旦旦地保證:“發現一起,查辦一起”。但是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這些車種幾乎都採取的是4S店專行銷售方式,也都是全國統一定價,倒車的黃牛大批資源從何而來?

    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現在中國的轎車價格到底貴不貴?既然大家都説貴,為什麼人們還要加價去購買?

    加價銷售,説明市場供求是不平衡的。我們提出轎車降價時就説過,車價是供求雙方博奕的結果,“降價不降價,市場説了算”。既然供應不足而需求旺盛,廠家又為什麼要“超低定價”呢?廠家究竟有何隱情?

    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廠家玩弄的伎倆,故意控制産品投放量,製造一種“市場饑渴”的假像,把消費者胃口吊足,藉以提升自己的品牌。更有人認為,這是廠家與商家聯手,給消費者設置的陷阱,製造市場緊缺,然後借機抬高車價,從中牟利。

    對此,筆者不敢完全茍同。故意控制産品投放量,不僅操作很複雜,運作成本很高,在總體買方市場條件下,所擔的市場風險也很大,廠家不會輕易冒這個險。至於廠商勾結,設置陷阱,抬高車價,從中牟利,對企業來説,還真不如把售價定高,來錢又直接又穩當,何必要兜個大圈子呢?至於會不會有個人之間的勾結,加價的車款中飽了有關人員的私囊,倒未必沒有可能。

    最近,廣州本田新雅閣2.0、3.0兩款車型上市,公佈的價格是22.98萬元和30.98萬元,又極具殺傷力,會不會進一步加劇雅閣的加價銷售狀況?我們就此採訪了廣州本田執行總經理曾慶洪。他首先分析了雅閣“定單”登記中的水分,3萬輛“定單”中,可能有一半屬於重復登記,他們將盡力加大産量,目前平均日産量已由240台提高到380台,4月20日後可提高到500台,到6月份就大體可以做到供需平衡。對他們“超低定價”的解釋是,希望能夠一次定價,穩定一個較長時間,比如到2006年進口車關稅降到位後,他們的車價還能具有競爭力,不再降價。

    對於這個解釋,我們仍然難以認同。

    市場上沒有長期不變的價格,所謂“一步到位”,是個相對概念,特別是像中國這樣一個正在發育的汽車市場,變化多端,價格更不可能固守不變。預計幾年後的車價,事先設定好不再變化,是不可能的。這就如同養孩子,知道他將來肯定要長大,但不能現在就把衣服給他做得很寬大。長大成人後穿起來合適的衣服,現在穿就肯定不合適。如同隨著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要做不同尺寸的衣服一樣,轎車也應該隨著市場的變化,經常調整價格。

    廠家不敢隨時調整價格,和一些人散佈的“産品降價,早期購買者吃虧”的誤導有關。廠家要麼不敢降價,要麼就大降特降,所謂“一步到位”,結果一面市場供不應求,一面企業遭受巨大經濟損失,比如夏利2000的降價就是如此。還有廠家用增加配置來代替降價,難道早期購買者花同樣價錢,買了低配置的車就不吃虧嗎?

    我們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管理水準的提高,生産規模的擴大,生産成本降低,産品價格一步一步降低是自然而又合理的。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使用而不是為了保值,看到商品性能越來越好,價格越來越低,應該感到高興才對,怎麼能産生吃虧的想法?比如説手機開始賣2萬元,現在大夥是希望它漲到4萬元好,還是降到幾千元好?

    我們認為,隨行就市,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特性,供需平衡才能保證市場健康有序,我們希望廠家給産品定價時,能有更多的理性,消費者也能以平和之心對待商品降價。

    

    經濟日報 2003年4月10日


張小虞:2003汽車降價幅度將達10%到15%
新雅閣立價格標桿 中高檔車價面臨全面洗牌
車價初定為2元 北京首批索納塔計程車將投放市場
中國車價參照係:透視車市降價大戰
經濟日報:汽車暴利時代何時終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