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時報:“貧富差距現狀總體合理”的判斷有誤

    很難想像沒有農村的支撐,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會有今天的局面,而農民所直接承受的卻是日益強化的二元經濟結構。這嚴重地違背了代際之間所應當具有的公正準則。

    據媒體報道,一位統計學家認為,“中國目前的貧富差距總體上是合理的。”其理由是,“中國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的國家,不能以基尼系數一般的標準來看待中國。對於一個不是二元經濟的國家,基尼系數可能管用,但中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基尼系數要放大一些才管用。”在如何判斷我國貧富差距現狀問題上,這種判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令人失望的是,這種判斷並不符合實際的情況,因而會産生誤導的效應。

    這種判斷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實際上,中國現階段的二元經濟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為強化所造成的,其本身就是一種不公正、不合理的現象。從縱向的角度也就是從代際公正的角度來看,農民對於中國現代化事業的貢獻度同社會應有的回報度不成比例,因而二元經濟結構被強化。為了全力以赴地推進工業化,從1952—1986年,國家通過價格“剪刀差”從農業中隱蔽地抽走了5823.74億元的鉅額資金,加上收繳的農業稅1044.38億元,34年間國家共從農業抽走了6868.12億元的資金,而在60年代整個國家每年的財政收入只有幾百億元。很難想像沒有農村的支撐,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會有今天的局面,而農民所直接承受的卻是日益強化的二元經濟結構。這嚴重地違背了代際之間所應當具有的公正準則。從橫向的角度來看,現行的許多社會經濟政策是在維護甚至是在強化二元經濟結構。比如,戶籍制度是在維護和強化一種社會身份等級制,而諸如有所區別對待的就業政策、社會保障等政策則是在維護和強化城鄉居民之間的隔離。這些,無疑人為助長了中國的二元經濟結構,是一種十分典型的不公正現象。

    這位統計學家的判斷,顯然是陷入了一個悖論:二元經濟結構越嚴重,由此所造成的社會不公現象越嚴重,基尼系數就越不管用,同時貧富差距也就越會合理。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判斷在客觀上隱含了一個也許他本人都沒有想到的觀念預設:目前的這種狀況是合理的,人與人之間不應當平等,農民就應當貧困,就應當比城市居民收入低;應當單設一個生活圈,在計算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時應當排除農民。這種觀點忘記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忘記了——中國的農村居民也是中國的公民,因而在判斷中國社會總體的貧富差距時毫無疑問地應當將全社會的成員一併考慮進去,佔中國社會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更是不能被忽略。否則,對於中國社會貧富差距的判斷必定不具有起碼的可信性。

    中國現階段的貧富差距究竟是否合理?對此,應當用多個標準綜合來衡量,其中基尼系數屬於綜合性的指標。根據大多數相關專家的研究成果,中國現在的基尼系數在0.458以上,有的學者甚至認為在0.49以上。即便是按0.458來算,中國現在的基尼系數已經超出了合理的範圍。而其他方面的指標也分別從不同的重要層面佐證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從城鄉收入差距方面來看,恰恰是這位統計學家在以前的文章中為我們提供了比較可靠的數據:如果扣除農民用於擴大再生産的費用,再把城市居民各種福利也計算進來,那麼中國的城鄉差距實際已經達到了5:1或者是6:1。這個數字差不多居世界之首。從行業收入差距來看,中國現在行業之間的差距也是很大的。北京市統計局的調查顯示,2001年全市86個大類行業中,最高工資行業與最低工資行業相差6.6倍,二者間的差距比2000年加大了1.9倍。按照五等分法來看,有學者指出,目前中國佔總戶數20%的最富有戶收入,佔有全部收入的51%以上,而20%低收入戶只佔4%左右。從主觀感受方面來看,多數社會成員已認為貧富差距是中國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一書的相關調查顯示,在領導幹部對2002年存在的問題的判斷中,收入差距問題列在第一位,與之密切相關的失業問題列在第二位;在不同社會階層城市市民對城市社會問題的認定方面,收入差距拉大問題列在第三位,與之密不可分的失業問題列在第一位。

    基於前面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從總體上看,中國社會現在的貧富差距已經明確無誤地超出了正常的限度,呈現出不合理的狀態。

    貧富差距已成為中國社會一個十分嚴重的社會問題,對於中國社會的安全運作和健康發展造成了十分有害的負面影響。黨和政府對於中國人民的鄭重承諾是“共同富裕”,中國共産黨的十六大報告也明確宣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容之一是“惠及十幾億人口”。鋻於此,我們不應回避貧富差距問題,更不能有意掩飾貧富差距問題的嚴重性。只有正視這一問題,才談得上全力以赴地解決這一問題。

    

    中國經濟時報 2003年3月28日


我國貧富差距超國際警戒 民建提出八大對策
縮小貧富差距的關鍵是讓農民富裕起來
邱曉華:中國貧富差距總體合理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