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速毋庸置疑

    ——訪全國政協委員厲以寧、蕭灼基、林毅夫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迅猛,近5年年均增長7.6%。對此,有外國媒體表示質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含有水分。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蕭灼基、林毅夫接受記者採訪時,一致地回答是“儘管5年來國內外經濟形勢比較複雜,但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實實在在,毋庸置疑”。

    “在世界經濟持續低迷的形勢下,中國經濟連續保持7%以上增長確實不低,尤其是對一個經濟大國更為難得。”厲以寧説,“對此有些外國媒體説中國的發展是表面風光,有的外國教授對我直言中國國有經濟的發展含有很大水分。我告訴他就算國有經濟的發展有所誇大,但能有多少,它的誇大是有限的,最多10%,再多了就露餡兒了。而非公有制經濟中隱瞞、縮小的成分也很多。還有許多因素都是不計算的,如中國家庭保姆1000萬以上,但這是沒計算到國民生産總值中的。我認為,中國的發展速度是真實可信的。”

    蕭灼基告訴記者,數字最能説明問題。他説,2002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10.23萬億。5年來,進出口貿易額平均增長13%,超過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速度,去年進出口貿易增長21.8%,引進外商直接投資527億美元,是世界上引進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已經累計超過4000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到去年底外匯儲備也已經達到2800多億美元。而且,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準顯著提高,去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收入7700多元,農民每人平均收入2400多元。20年來,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達9.5%。

    在蕭灼基的眼裏,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不僅在物質方面成果顯著,更重要的是在人才方面也成績卓然。他説:“人才培養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重要成就,現在每年招收大學生600多萬,在校大學生2000多萬,在校研究生40萬,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進入科技、經濟、管理、政府等部門,我的許多學生已經進入經濟界的管理高層、政府管理部門。”

    林毅夫談及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時,言辭激越。他説,改革開放20年間,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堪稱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奇跡。和同樣處於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的東歐和前蘇聯國家的經濟相比,這些成就更值得所有炎黃子孫同感驕傲。亞洲四小龍和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小虎的經濟也曾在上世紀60年代以後取得了將近二三十年奇跡般的增長,但終於在1997年爆發始料未及的金融風暴中將多年的建設成就一下倒退許多年。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遠未完成,國民經濟中仍然存在許多帶有根本性質的結構性矛盾。在這場橫跨亞洲、波及全球的金融風暴中,只有中國獨能倖免。

    本世紀頭20年我們的發展目標是每人平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為此,中國必須繼續保持經濟的快速增長,年均增速不能低於7%。對此,有外國的經濟學家指出,尚未擺脫通縮陰影的中國,能否保持如此增速值得懷疑。林毅夫認為,中國經濟完全有可能再保持20至30年的快速增長。從增長潛力上來説,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決定於以下三因素:一、資本要素的增加;二、産業結構的升級;三、技術的進步。在這三方面,我國潛力巨大。

    當記者問及今年國債少發100億元,是不是意味著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淡出,會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的增速時,厲以寧説,這幾年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十分有效的,經濟要保持增長,必須加大政府投資,而國債彌補了投資資金。但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積極財政政策的效益是遞減的,因為幾年後國債要還本付息,要通過發新債還舊債,這樣國債用於國民經濟建設的資金就有限了,比例就下降了。另外國債只能用於基礎項目的投資,而當前最需要的是企業技術創新的投資。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中國民間投資迅速崛起,可以彌補積極財政政策效益遞減後的投資缺口。

    對於外電所説的中國經濟高增長和就業率低的“悖論”,厲以寧説,就業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不對稱現象,是因為現在的經濟增長是各單位利用現有人力發展的。就業問題的重點是解決每年新增就業人口,包括應屆畢業的大學生、農民工,還有國企的下崗職工。他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大量創造就業機會。在浙江,失業率全國最低,因為浙江人的就業觀念改變了,只要是通過勞動獲取報酬就是就業,到民營企業打工、擺小攤、幹個體等都是就業。此外還要加強就業培訓,勞動力素質越高,效率就越高,就業機會也越多。(李新民 劉振冬 張松)

    

    經濟參考報 2003年3月4日


國際金融報:中國經濟:塑造核心影響力
林毅夫巧駁中國經濟威脅論
邱曉華:中國經濟發展由政府推動轉向民眾推動
《經濟學家》稱中國經濟成功是機遇
新華社發表署名文章談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的影響
未來20年中國經濟將持續走牛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