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閣:正確認識虛擬經濟

    虛擬經濟不等於泡沫經濟

    記者:目前,我國有些學者常常把貨幣經濟中的泡沫現象貶作虛擬經濟,這種對虛擬經濟的理解對不對?

    李劍閣:20世紀90年代,在西方出現了與實體經濟相對稱的虛擬經濟(virtual economy)的概念,“虛擬”一詞在這裡的含義是“儘管表面上不相似,其實質是相同的”。例如管理學中的虛擬企業是一種適應知識化資訊化網路化的新型企業形式;電腦專業使用的虛擬記憶體、虛擬網路,具有與真實記憶體、真實網路幾乎一樣的功能。所以説,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一起,構成了人類經濟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兩個側面。

    應當説,虛擬經濟是一個中性的詞彙,它描述著當代世界經濟發展中的一種趨勢性現象。我國有些學者常常把貨幣經濟中的泡沫現象貶作虛擬經濟。其實此“虛擬經濟”,並非彼“虛擬經濟”。

    這些人是在馬克思提出的“虛擬資本”的意義上使用虛擬經濟的。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指出,作為並不存在的資本的名義代表、可以按照一定的利息率獲取收益的商業票據(匯票)、公共有價證券(國債券、國庫券、各種股票)以及不動産抵押單等都是虛擬資本。他認為,所有的投機、泡沫乃至金融危機都是因為虛擬資本過度發展造成的。

    馬克思説的虛擬資本,英文是“fictitious capital”,德文是“fiktives kapital”。無論是英文“fictitious”,還是德文“fiktives”,與英文“virtual”根本不是一個意思,前者應譯為虛假的、虛幻的、虛構的、假像的。

    虛擬經濟的擴張可大大快於實體經濟

    記者:如今,人們對虛擬經濟指責最多的是金融資産和交易的急劇擴張。很多人對當代金融資産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GDP增長率的現象並不認同?對此,您有何評論?

    李劍閣:仔細觀察各國數據,我們不難發現,這恰恰是現代經濟發展必然伴隨的現象。金融資産包括期貨、期權、調期等衍生工具的價值,它們具有規避風險和發現價格的功能。在全世界成熟的期貨市場上,實物交割量只佔總交易量的1%—5%,但這決不意味著95%—99%的交易都毫無意義。如果沒有那些風險資本參與,提供規避風險和發現價格的功能,那1%—5%的實物生産和流通就會遇到很大的阻滯,承受很大的風險。由於風險資本的參與,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使實物交易更加順暢。

    事實上,人類的經濟活動始終充滿著風險(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如果沒有分散風險的途徑和規避風險的工具,人類經濟活動的範圍就無法拓展,專業化分工的程度就無法深入,從而規模效益就無法提高,成本就無法持續下降,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就會十分緩慢。如果沒有股票市場退出通道,風險資本就不會介入高科技創業投資;沒有大量風險資本涌泉般的澆灌,高科技的突飛猛進是不可想像的。既然金融工具對人類經濟活動範圍的拓展有如此重要的價值,那麼它的市場價值在經濟發展的貨幣化階段,特別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以數倍于GDP的速度增長,就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將虛擬經濟(金融活動)某種程度的擴張視為與實體經濟完全脫離的、不創造價值的人類活動的判斷就過於浮泛和簡單。我們不可能不要金融,也不可能不按國際上通行的遊戲規則去發展金融。我們除了踏踏實實地發展虛擬經濟以外沒有別的選擇。

    盡可能減少對資本市場的干預

    記者:資本市場是虛擬經濟運作的主要平臺。在發展資本市場上,政府該如何作為?

    李劍閣:在資本市場上,我們要尊重國際慣例,服從客觀規律,盡可能減少對市場的行政干預。如果説我們按照市場經濟的一般原則去建立資本市場的規範,可能會有坎坷和曲折,一時不能順利取得成功,那麼,按照計劃經濟的思維,違背市場經濟的規律去搞虛擬經濟則註定是要失敗的。比如,建立資本市場主要是為了優化資本配置和促進企業改善經營。如果想人為地通過資本市場幫助某些企業擺脫困境,聽任上市公司圈錢而不提供回報,那麼股票市場任何程度的火爆,都只能是瞬間的“非理性繁榮”,最終必然歸於沉寂。虛擬經濟無論多大程度地背離實體經濟,或遲或早總要向實體經濟回歸,這是鐵定的規律。

    當然,減少行政干預,不等於放任不管。資本市場有可能由於過度投機和大眾的心理作用而出現持續高漲的行情,從而給人一種人人賺錢、皆大歡喜的感覺,甚至呈現狂熱的局面。投機是資本市場的伴生物。無論如何精密設計資本市場的遊戲規則,要想杜絕投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對這種與投資難以區別的規則下的投機活動,我們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容忍,但絕不能推波助瀾,更不能火中取栗。相反,政府作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是責無旁貸的。對於操縱市場惡意炒作、內幕交易、虛假披露資訊等違規違法行為決不能姑息和放任,應該通過自律和法律加以抑制和嚴厲打擊。

    

    《人民日報》2003年02月24日


李劍閣:股權結構與公司治理
李劍閣:金融業開放順序是保險、銀行和證券業
李劍閣:建議推出A股綜合指數期貨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