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磐石固幾何——全球銀行業趨勢分析

    一個時期以來,伴隨著全球經濟不景氣,財富縮水嚴重的形勢,人們對國際市場的關注點集中于匯市、股市等資金流動領域,而對投資和資金流動具有重要影響的銀行業談論較少。全球經濟金融的資金基礎在銀行,銀行業發展戰略與經營水準的變化,對全球生産、投資和國際資本流動與資金效益具有直接的影響。尤其是美國近年復蘇遲滯,大公司醜聞迭出,證券市場遭受重創,直接加大了銀行經營的風險與壓力。全球銀行業走向再次引起人們的憂慮。

    全球銀行業態勢基本穩定,對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和國際金融交易起到一定的保障與支援作用,促進了世界經濟下降與減速中的相對穩定。但隨著全球經濟金融環境的變化,近年全球銀行業經營步履艱難,全球銀行利潤受到不利經濟環境與信心弱化氛圍的影響,已超出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程度。

    美歐主導大勢穩定

    總體來看,全球銀行業尚屬穩定,美歐大銀行實力依然突出。2002年全球銀行業的發展狀況與動蕩的金融市場相比,處於平緩狀態,受制于經濟環境變化,謹慎操作與策略調整成為重要選擇。

    全球銀行業的核心部分是國際大銀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大銀行的資産總額持續上升,稅前利潤和資本則隨世界經濟和美國經濟的變化有所起伏。國際大銀行整個90年代一級資本平均水準為4.51%,而2000-2002年分別為4.86%、4.67%和4.62%,均高於90年代平均水準,保持了趨強的態勢。

    儘管2001-2002年美國經濟發生較大的變化與調整,但是美國銀行業在全球銀行業中地位穩固,盈利水準較為穩定。美國銀行業整體的資本充足率水準穩中趨升。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監管的商業銀行的核心資本比率1997年為7.56%,1999年和2001年為7.79%。2002年第一季度則為7.95%,遠高於10年前的4%-5%的水準。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統計顯示,2002年美國銀行凈收入第三季度繼續增長233.44億美元,比2001年同期的173.65億美元增長34.4%。這些數據説明美國經濟下降,銀行利潤也有所下降,但銀行的資本、資産在增長,資本平均回報率依然達到22.6%,高於歐盟國家的資本回報率16.4%。全球銀行業依然突出美國影響,國際銀行業的發展受到美國銀行業相對穩健與波動性的帶動明顯。

    從歐洲看,歐盟各國大銀行的利潤2001年佔全球1000家大銀行稅後凈利潤的49%,比上年的42%有較多提高,狀況較好;一級資本比例佔到1000家的36%(美國為24%);總資産佔44%(美國為16%)。

    近年來全球經濟復蘇緩慢,影響了國際大銀行的業績。國際大銀行資本資産上升,業績有所收縮。其一,銀行資産增加,規模效益依然是銀行實力的重要體現。據2002年英國《銀行家》7月份的統計,2001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資産總額為39.63萬億美元,比上年37.9萬億美元上升4.6%,而前兩年的資産總額僅上升3%。其二,巴塞爾協議作用強化,資本充足率上升。2001年前25家銀行的一級資本為6276億美元,佔世界1000家銀行18314億美元資本總額的34.3%,相比較上年為30.4%,兩年前為33.1%,這説明各大銀行愈加重視巴塞爾協議所規定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比例。其三,銀行業績萎縮,銀行越大虧損越多。2001年1000家大銀行的稅前利潤總額為2228億美元,比2000年利潤總額3170億美元下降29.7%,降幅超出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所造成銀行利潤14.9%的降幅,並成為近十年來的最大降幅。其中全球最大的25家銀行的利潤總額減少一半,2000年利潤總額為1181億美元,而2001年僅為635億美元。2002年主要國家銀行業績有所變化,其中美國銀行業出現連續3個季度盈利增長趨勢,但第四季度大型投資銀行業績有所下降。由於美國多家上市公司發生財務醜聞以及阿根廷危機的衝擊,歐洲三大國際銀行——德國德意志商業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相繼出現大量壞賬,導致盈利水準下降明顯。日本121家大銀行損失慘重,達501億美元,佔到整體稅前利潤凈額的25.5%。2002年9月份雖然日本7大銀行已實現盈利2萬多億日元,但因打呆撥備估計將有3萬億日元,到2002年末日本7大銀行預計虧損約1萬億日元,約合近100億美元。未來虧損趨勢將會繼續。日本銀行業連續多年的虧損,不僅對自身金融體系穩定與信譽具有衝擊,而且也導致國際銀行業的盈利下降。

    在發展中國家中,銀行發展水準差異明顯,金融資源趨向集中。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商業銀行在全球銀行業中的地位依然薄弱,世界1000家大銀行按一級資本、總資産和稅前利潤中排列,拉美、中東和其餘國家和地區商業銀行合起來也僅佔9%、7%和11%,不過發展中國家銀行業也在發展。在2002年7月份的《銀行家》雜誌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排名中出現79家新銀行,均是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銀行,發展中國家和經濟轉軌國家還有41家銀行躍進排名100位之列。2002年俄羅斯銀行業的發展比較突出。俄羅斯入圍1000家大銀行的共計12家,有7家銀行是第一次入圍;東歐有21家銀行上榜;拉美有所下降,從43家減少到41家;亞洲從155家減少到151家;而中東地區則從84家增加到86家;東歐地區從95家減少到90家。從入圍數量看略有變動,基本持平,説明發展中國家銀行業的兼併重組並未成勢,而且國家間不均衡差異明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非洲地區的銀行比經濟更加邊緣化,難以與國際銀行業接軌。

    從資産上升中地區結構傾斜可以看出,全球銀行業依然為發達國家大銀行所主導。而國際大銀行一級資本、總資産和稅前利潤的比例分配表明,金融資源向少數大銀行集中突出。2001年在全球1000家大銀行資産總額中,歐盟佔44%,日本佔18%;美國佔16%;三大主要板塊佔國際大銀行整體比例為78%,與上年79%相比基本持平。同時全球銀行業一級資本2001年達到18341億美元,其中歐盟佔36%,美國佔24%,日本佔14%,三大經濟體合計佔總額的74%,與2000年基本持平。如果三大經濟體再加上亞洲(除日本外),則全球四大區域國際大銀行的一級資本、總資産和稅前利潤的總額佔同一指標全球總額的比例為84%、88%和82%。

    跨境融資萎縮

    當前全球銀行業的另一個特點是,跨境融資轉向萎縮,融資結構有所調整。據國際清算銀行統計年報顯示,1995年底,國際銀行跨境銀行債權總計為79258億美元,到1999年底,該數額則增長到98235億美元,四年間上升24%,其間,銀團貸款總額由3202億美元,增長到9571億美元,四年間增長了兩倍左右。國際銀行跨境債權佔全部國際資本流動累計額的54.82%,比1995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到2000年底,國際銀行跨境銀行債權總計為107644億美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國際銀行業2001年跨境融資7290億美元,2002年第一季度跨境融資總額僅為310億美元。國際清算銀行(BIS)報告銀行發放的商業貸款2002年接近零增長。隨著利率下降和利息支出的減少,商業銀行貸款的凈償還額預計將可能從2001年的260億美元下降到2002年不到110億美元,並會在2003年進一步下降。這主要由於外匯匯率波動,增加了各國境外商業銀行貸款流入的匯率風險,而各國銀行和企業紛紛轉向用本幣在國內融資,形成外匯貸款和為經常賬戶融資的需求不旺;加之引入新的風險管理理念與方法,國際大商業銀行紛紛用收費業務代替貸款業務,導致商業銀行在本幣業務方面發揮作用增大,而在對外融資方面的作用有所下降。

    一般認為,銀行體系的穩定和業務開拓對實際經濟影響頗大;而近幾年的情況發展表明,銀行業的發展狀況與經營效益,對經濟信心的鞏固更為重要,即對消費投資的實質與心理的支援十分重要。當然在經濟不景氣時,銀行業的不當經營策略也有鋪墊風險的可能。因此,無論在經濟繁榮或是在經濟危機或低速增長時期,金融市場乃至經濟體系不致崩潰的信心基石始終在銀行。

    另一方面,一個金融體系的運作有賴於經濟行為的整體表現,而金融機構則會受到宏觀經濟變化的強烈影響。2002年以美國經濟為主線的世界經濟不景氣和不確定,也同樣直接影響國際銀行業的發展,但銀行改革創新的效應與經營戰略的調整,使得銀行對經濟的支援度和應對性都有所提升。因此,儘管全球經濟和投資環境波動較大,但總體上全球銀行業的發展尚屬穩定,並各具不同特點。

    美國商業銀行調整經營策略,應對經濟疲弱制約。伴隨美國經濟衰退或復蘇的激烈爭論與實際經濟運作的不確定,金融市場信心的弱化對美國銀行業的發展趨勢制約明顯,銀行業發展直接受到經濟調整的衝擊。有跡象表明,美國宏觀經濟的疲弱正通過消費信貸擴張和商業信貸擴張兩個渠道,影響美國經濟相對健康的銀行體系,突出表現在商業銀行壞賬增加。雖然2002年美國銀行體系較為穩定,主要商業大銀行的盈利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由於企業假賬的連帶影響,尤其是電信、網路公司的收縮,不僅導致美國投資銀行業務大幅萎縮,而且美國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已經受到明顯的威脅,這可能使其在新一輪的經濟衰退中,難以為宏觀經濟提供必要的彈性和緩衝。美國《金融現代服務法案》實施之後,美國銀行以證券、保險和銀行混業經營的格局在法律上已經建立,但實際運作中,銀行早已明顯向證券業傾斜,股市與財富大幅度的下跌與縮水,進一步加重經濟悲觀氛圍,而且使銀行利率風險和信貸風險管理更為謹慎;各商業銀行不斷收緊信貸條件,且部分貸款開始惡化。為此,2002年美國銀行業面對新的經濟環境和企業的困惑,實施了必要的經營戰略策略的調整。主要舉措在於,銀行謹慎發放企業貸款,實施更為嚴格的審貸程式,並收取較高的貸款利率;對信用風險採用信用衍生工具加以化解;加大消費貸款力度與範圍,以汽車消費貸款刺激經濟復蘇增加收入;銀行更為重視與改善客戶關係,並購重點也轉向零售銀行業。因而美國銀行業在週期性低迷中,基本保持穩定,銀行體系沒有出現動蕩。鋻於銀行在經濟放緩和衰退時期對於放款所採取的謹慎策略于經濟影響較大,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不得不出面表示:各商業銀行對信譽良好的客戶繼續提供信貸對經濟增長穩定具有重要支援,而不必過分收緊信貸。

    日本銀行業改革意識上升,但沉疴難調。2002年日本經濟依然不景氣,日本銀行體系繼續處於灰暗狀態,但日本有關當局的改革意識和思路已經顯現積極跡象。伴隨日本股市加大下跌,日本政府連續出臺維持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舉措:日本中央銀行出資購買商業銀行股票,日本金融監督廳的“産業再生機構”與商業銀行回購上市公司銀行股票相配套。日本中央銀行2002年12月1日開始直接收購銀行所持股票,日本央行稱,此舉的主要目的是減少銀行持有的客戶企業的股票,減輕股票下跌對銀行經營的衝擊,以維護日本金融體系的穩定。截至2002年12月31日,日本央行共計向銀行購買了1500.7億日元(12.6億美元)企業持股。根據日銀的股票購買計劃,從2002年11月末開始,該行將在1-2年內向銀行購買約2萬億日元股票。同時日本聯合金融控股公司將新成立一家子公司,旨在接受該集團對小型企業的壞賬,這是在商業銀行自身層面處置不良債權的一種做法。

    日本央行的舉措一方面表明日本資金規模實力,另一方面也顯示僅以資金干預解決匯率或股市的問題,並不能從根本上推動日本經濟,綜合性的改革對其更為重要。日本政府2002年11月末公佈的銀行改革草案要點。其內容主要是金融體制委員會將在6個月內決定向銀行業注入政府資金的新框架;政府將迅速制定措施,確定銀行業在2003年3月結束的財年的折現資金流量;2003年財政年度對主要銀行進行新一輪特別檢查,未能改善貸款自我評估的銀行將受到嚴厲處罰;以外部審計評估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等。但日本銀行業改革依然受制于鉅額不良債權的制約與牽制,所有改革難以很快奏效。2002年日本官方公佈的銀行不良貸款已經達到52.4萬億日元,佔GDP8%左右。不過伴隨改革措施的宣佈和初步實施,也出現些許利好的跡象,2002年上半年,日本銀行虧損出現轉機,4家大銀行業績飄紅,截止2002年9月底盈利2萬多億日元。隨著日本經濟的衰退與復蘇艱難局面,加之週邊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日本銀行改革將艱難前行。

    歐盟統一金融市場,銀行並購業務重組。

    相當一段時期,歐洲銀行改革實際上處於僵化狀態。2002年略有起色,顯著的進展在機構重組,擴大規模;業務分拆,專業經營;跨區域並購,海外發展。首先是英國和法國銀行的並購。2002年11月14日,英國匯豐集團收購美國家庭國際銀行,交易規模為153億美元,目的在於進一步拓展海外市場業務。此項收購是繼花旗集團2000年9月收購聯合第一資本公司之後,全球第二大購並專業金融公司案。2002年12月16日,法國農業信貸銀行收購法國里昂信貸銀行,交易規模為201億美元,令歐元區內沉寂多時的銀行並購活動再次活躍。其次是德國德累斯頓銀行重組全球銀行資本市場業務,合併債券與股票業務于一個部門;同時合併衍生工具行銷等。最後是英國巴克萊、萊斯、匯豐與Unisy技術服務公司合作建立機構處理支票業務。

    從總體看,歐盟統一區內金融市場的計劃,將有利於歐盟與歐元區銀行業的整和並購,推進歐洲銀行規模效益的進展與躍進。

    發展中國家銀行業各有韆鞦,改革任重道遠。鋻於整體實力與地位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監管水準和規避風險能力不如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銀行業改革面臨的壓力更大。值得一提的是馬來西亞重整銀行業的改革,該計劃分三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是2001—2003年,主要是增強本地銀行實力;第二個階段是金融市場的逐步放開;最後是2010年之前,放寬外資持有新保險公司股權的限制(目前外國新投資者最多只有30%的股權)。同時馬來西亞央行宣佈,該國54家銀行中的50家將合併為10家銀行集團。此外,南韓兩大銀行南韓國民銀行和住房商業銀行合併而重組的新銀行擁有總資産163萬億韓元,列全球第60大銀行。但南韓也面臨銀行信譽下降的風險衝擊,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2002年底調低南韓的銀行評級,其中包括南韓最大的南韓國民銀行。

    拉美前幾年對經濟頗有支援作用的銀行業,隨著經濟不景氣和金融動蕩受到嚴重打擊。根據巴西央行的金融報告統計,2002年上半年,外國銀行對巴西提供的貸款比去年下半年減少了185億美元,下降了13%。由於阿根廷問題持續和巴西的劇烈動蕩,使拉美銀行業稅前利潤有所下降,其中巴西的一級資本充足率也有所下降。經濟問題本已加大拉美銀行系統的不穩定,潛在的金融危機又以債務償付作為導火索,外資加速撤離,必然不利於銀行經營管理以及正常運作,風險潛在、憂患尚存。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中,銀行業的處境愈加艱難,但改革、創新與發展始終是銀行業的主要目標與方向。當務之急則在於防範與規避風險,而動蕩與危機産生的可能地區及其導火索,則是國際金融市場更為關注的焦點。雖然國際金融風險逐漸加大,但全球銀行業金融風險控制和化解能力也在提高。

    發展脈絡

    全球銀行業的發展將會呈現以下特徵:從發展方向看,銀行規模超強化,強強合併、以大購小、跨境購並,將繼續是未來國際大銀行追求的目標;組織架構多樣化,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結合參與資本市場業務傾向愈加明顯;分業經營、混業監管與混業經營、分業監管共存,全球銀行業規則與制度將進一步完善健全;信貸融資全球化,跨國組合、工具多樣、産品優化,將加大全球銀行資金結構與業務的重組。從發展格局看,美元金融區、歐元金融區是國際銀行業形成區域規模優勢競爭的依託,中期必然促進銀行效益進一步擴大,而正在形成的亞洲金融區將有利於發展中國家銀行業整體水準的提升,長期有利於國際銀行業公平、合理競爭格局的形成。從發展趨勢看,經營戰略的綜合化與專業化並存,産品服務的高級化與網路化並存,發展空間的集團化與區域化並存,從而推進全球金融一體化進程。因此,全球銀行業未來發展將呈現競爭更為激烈、監管更為規範、交易更為自由、規模效益更為擴大的發展趨勢。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超級規模大銀行不斷增加、資産品質和創新水準不斷增進、高新技術應用和經營效益不斷增強。

    發展風險

    國際金融矛盾危機凸顯,加強銀行監管迫在眉睫。跨國資本流動,特別是金融衍生工具炒作會加大國別區域金融穩定的不平衡性,引致發達國家銀行體系資金流動的大規模遊移,經濟衰退和危機國家區域資金的大規模撤離,都將影響全球或區域銀行體系的不穩定。全球銀行業作為整體不可能倒閉,但困境難以很快擺脫。而銀行體系的過度動蕩,則可能導致一個國家陷入“破産”的境地。金融監管中的問題集中表現為四種矛盾:國際金融交易規模膨脹與國際金融市場穩定的矛盾、國際金融創新與跨國投機之間的矛盾、國際資本市場自由化與一國資本市場穩定性之間的矛盾、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與一國金融法律框架體系之間的矛盾。

    美歐銀行穩定意義重大,衍生工具風險突出。當前美歐各銀行因損失增大而收縮業務、調整經營方式和經營戰略,預計各大銀行2003年的業務清淡局面將會繼續,盈利水準也將遠低於1998年和2000年之間的高峰水準;同時美歐各銀行對發展中國家貸款額將出現下降,進而直接影響全球銀行業的穩定發展。尤其是國際市場利率的變化不僅直接影響國際銀行信貸與債券市場的經營管理,對國際大銀行的間接衝擊不可忽視。

    更重要的是,90年代美國金融衍生産品業務量幾成天文數字增長。這些表外業務的風險很難通過一般的資産負債表來反映,對其損失的估計對銀行來説也很困難。截至2002年6月30日,摩根大通衍生業務量超過26萬億美元,而貸款額僅2070億美元。衍生業務額同貸款額的比例達127:1,衍生業務只要虧損0.16%,就足以使其430億美元的股東資産化為泡影。

    歐洲銀行業比較墨守成規,其傳統模式穩健平和難以適應經濟環境的轉變或變化。

    不良資産中的信用風險外化,潛在衝擊加大。2003年全球銀行業集中于不良資産的上升包袱與壓力。美國銀行面臨更多的信貸問題,特別是與能源交易商的風險更為突出。歐洲則由於銀行機制與模式傳統性約束,不適應經濟發展投資需求的架構,銀行信用金融信譽面臨不景氣下降。

    亞洲銀行業當前最為突出的是不良資産狀況以及銀行競爭力弱化。銀行業一時還難以對實質經濟提供結構性調整貸款。加之在經濟不景氣時,企業難以保障生産增長和銀行貸款的償還,銀行提供貸款數量越多,破産的危險越大。只有企盼銀行體系的進一步改革,以促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基於目前狀況判斷,2003年亞洲銀行業最好則是謹慎的穩定,仍不能排除動蕩的可能。

    2002年拉美直接受阿根廷危機影響,金融市場的下降與不穩定仍在繼續,直接導致銀行體系動蕩,不排除年內再度爆發危機的可能。

    發展保障

    從目前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總體形勢看,全球金融風險還是有限的、可控的,主要依據在於三道防線的支援性與保障性。

    第一道防線:全球防範金融風險意識與能力的提高,成為銀行業穩定的支援。主要體現在黃金、石油價格較大波動中的經濟金融相對穩定,拉美金融動蕩中的銀行相對穩定,尤其是2001年以來,美國經濟衰退與復蘇不確定中銀行業的相對穩定更為明顯。

    第二道防線:全球宏觀調控水準的增強,成為推進銀行業改革與調整的保障。主要體現在2002年全球經濟下降、金融動蕩中,各國駕馭水準和承受能力經受考驗,相機擴大貨幣供應、實行低利率零利率政策、降低不良貸款比例等,維持了經濟增長,也促進了銀行體系穩定。

    第三道防線:國際合作意識與行動的增強,成為防範國際金融風險和抑制金融危機的屏障。巴塞爾新協議的討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於對危機國家銀行體系援助方針的檢討,20國集團的加強對話與合作,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協調較為頻繁,關係緩和有所顯現。為不傷及發達國家的經濟金融利益,有時也對發展中國家的銀行體系給予援助。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巴西金融動蕩、阿根廷危機的援助。

    2002年我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有規則加速的新階段。回顧2002年我國金融業的改革,不僅在競爭與憂患意識上有所增強,更重要的是相關層面已經取得卓有實效的進展與改革。而尤其引起國內外關注的是我國政府機構正式公佈了QFII制度,從而我國證券業開始了與國際資本市場接軌的進程,有利於提升我國股市及金融市場的國際影響與地位,同時對於我國引進外資、擴大融資渠道、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以及銀行業改革的推進都具有積極意義與作用。

    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面對入世的全面金融改革與開放,與國際金融接軌的改革與規範愈加緊迫,資本項目開放中的風險壓力愈加突出。一方面源於資本市場本身的規範化、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健全與完善;另一方面則是資本市場依託于銀行的效益與規模保障。人們在談論資本市場開放時往往只注重市場面的規則,卻忽視了銀行面的支援意義與保障作用。因此,對於我國金融改革開放而言,銀行業的深度改革與快速發展將愈顯重要與緊迫。(景學成 譚雅玲)

    《中國證券報》 2003年1月20日


吳曉靈:銀行業改革需破解兩大難題
銀行業與銀行制度構建分析
無法回避的中國銀行業改革
普華永道:中國銀行業改革核心是透明財務資訊
入世週年 銀行業積極求變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