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週年 銀行業積極求變

    加入WTO一年,中國銀行業受到的影響可謂深廣,這裡就像是一個看不到硝煙的戰場:外資銀行跑馬圈地、花旗收費、“愛立信倒戈”、中國銀聯整合、四大國有銀行力降不良貸款……可以説,WTO的影響已開始滲透到全行業的各個角落。

    根據WTO有關協議,我國將逐步取消對外資銀行外幣業務、人民幣業務、營業許可等方面的限制,履行以下承諾:1、對外資銀行營業許可方面的承諾。(1)擴大外資銀行外匯業務範圍。(2)逐步擴大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範圍。(3)同城營業網點的審批問題。(4)堅持審慎原則發放營業許可。2、關於開放汽車消費信貸服務。3、關於開放金融租賃業務。

    一年來,WTO帶給中國銀行業最大影響來自觀念的變革。在WTO概念的推動下,中資銀行加快了改革步伐,在加速解決自身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加強了對國際金融業先進經營理念的研究和學習,開掘“服務”的新涵義。而外資銀行針對中國市場加大創新力度,為客戶量身定做服務品種,給中國銀行業吹來新風,如匯豐銀行在上海、北京針對高收入群體大力開展的“匯豐卓越理財”服務。目前,客戶經理制已逐步在中國的各家商業銀行中推行。在沿海一些發達地區,很多銀行都已開始實行差別服務,在網點裏開闢貴賓室,為大客戶提供面對面服務。

    中資銀行加強中間業務。國際上排名靠前的大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都佔總收入的70%以上,而中國的商業銀行這一比例只有10%左右。今年以來,中國各商業銀行都把中間業務作為發展重點之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競相在關鍵地段推出已具雛形的“金融百貨公司”,除了存取款、轉賬、按揭等業務外,更多的空間留給理財服務等中間業務,中間業務收入的增幅都超過了凈利潤的增幅。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也是一年來銀行界頻頻提及的話題。外資銀行帶來的現代金融理念使中國銀行業認識到,沒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就不可能具備參與國際金融競爭的能力。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首次公開披露重要經營資訊,他們還開始聘請國際著名會計師事務所擔任顧問並對資産品質和經營狀況進行審計。今年7月,中銀香港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為中國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改革起到了示範作用。除中國農業銀行外,其他三家國有商業銀行都明確表示,將在完成公司化改造後尋求到證券市場上融資。

    外資購並拉開序幕。加入WTO之後,參股、收購國內商業銀行就成為外資銀行現階段進入中國市場的首選方式。去年底,匯豐銀行等三家外資金融機構收購上海銀行18%的股權。今年9月,國際金融公司(IFC)、加拿大豐業銀行與西安市商業銀行達成股權投資諒解備忘錄。同月,深圳發展銀行經有關部門批准,決定引進美國新橋投資集團公司為戰略投資者,目前正在進行盡職調查前的準備工作。隨著《外資參股商業銀行管理辦法》的出臺,我國對加入WTO後銀行業開放承諾的逐步實施,外資並購國內銀行會逐步向縱深發展。

    金融創新你追我趕。在産品創新方面,各商業銀行也紛紛端出了自己的“招牌菜”,自助銀行、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社區銀行,銀行業正千方百計地把自己的服務貼向百姓。中國工商銀行率先推出個人住房加按揭貸款。招商銀行推出“金融服務+行動通訊”的“金融無線化”模式。民生銀行則首次推出信貸資産轉讓業務和住房二次抵押貸款,該行推出的個人委託貸款業務,更是近期市場上最耀眼的創新品種。光大銀行打出了“儲蓄兼保險、利息作保費”的“儲壽保”的奇牌。各商業銀行都在不斷加快金融創新,金融新産品不斷涌現。

    銀行監管不斷完善。從2001年12月至今,中國人民銀行起草和發佈的與加入WTO、銀行業發展直接相關的監管法規、規章和監管政策有近20項,其目的是為了完善銀行業服務功能,提高中國銀行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履行我國加入WTO的各項承諾;加強市場監督和銀行內部控制機制,精簡市場準入程式,引入審慎性監管要求,加大風險管理。

    WTO是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組織,這些規則的基本原則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體現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儘管WTO給中國銀行業帶來了大量積極影響,但它帶來的挑戰也不容忽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曾指出,WTO對中國銀行業的挑戰將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業務挑戰,其中最重要的是爭奪優質客戶的挑戰。二是經營機制和經營管理水準的挑戰。三是爭奪優秀管理人才的挑戰。此外,對中央銀行監管法規和監管能力也具有巨大挑戰。世界著名投資銀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麥晉桁曾説,近期在中國市場,中資銀行在競爭中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但他們的劣勢也很明顯,那就是缺乏對全球市場和國際通行遊戲規則的了解。

    據中國人民銀行的官員稱,外資銀行目前在中國的業務範圍還是非常有限的,隨著對外資銀行業務限制的逐漸放寬,中、外資銀行間的競爭必將日趨激烈,而消費者則將成為最終的受益者。

    

    《市場報》 2002年12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