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中國銀行業改革核心是透明財務資訊

    全球最大的會計公司普華永道全球銀行業與資本市場主管合夥人菲爾瑞特日前,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對更加透明的財務資訊的需求。

    菲爾瑞特是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採訪時,作出此番表述的。

    作為普華永道全球金融服務的最高領導人,菲爾瑞特先生和普華永道中國銀行業主管合夥人鐘嘉年先生、普華永道全球資本市場中國地區主管合夥人安迪生先生、普華永道金融服務部合夥人吳衛軍、合夥人郭禮賢先生一行人在北京拜訪了中國銀行業的監管部門: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監會,還會晤了中國四大商業銀行中三家銀行的行長。

    瑞特先生的會晤不僅是禮節性的,他為中國銀行界帶來了一份很實在的,由普華永道制定的“中國銀行改革路線圖”。

    普華永道認為,中國銀行業改革的核心問題是對更加透明的財務資訊的需求。因此,普華永道為國內銀行制定的改革路線力求在營運機制改革、財務重組和國際化會計報告三個相互依存領域提供一套基本功的參照標準。

    其中,營運機制改革包括經營計劃和戰略、組織結構和分行框架、重新整合信貸流程、業績考核、公司治理;財務重組包括確認不良貸款、解決不良貸款、資本的預先募集、上市;會計報告國際化包括法定審計、按新會計準則編制法定會計報表、確認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將中國會計準則轉換成國際會計準則、自動生成國際化的財務資訊。

    對香港和海外上市工作擁有豐富經驗的鐘嘉年先生提醒説,中國銀行改革並不等同於上市。銀行改革的關鍵是要有方向感。這主要是體現在銀行的發展戰略上。有些銀行可能在公司業務上比較優秀,有些銀行可能是在零售業務上比較優秀,有些銀行可能兩方面都比較優秀。因此,銀行最關鍵的是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勢。有了明確的戰略,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組織架構,如果銀行是以零售為主,客戶應該具備一定的財富,那麼這種銀行的組織架構就應該集中在商業城市中。而公司治理體現在組織架構中就是一定要有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機制。鍾先生特別指出,目前中國許多銀行在講上市,但是如果不把營運機制的改革做好,上市將是一句空話。因為中國銀行業再花不起代價再重新累積出許多的不良貸款。

    美國人安迪生曾經參與過美國、日本、南韓的金融改革,是普華永道在國際會計準則以及銀行上市方面的專家。他剛剛被調到北京長駐,其履新的職務是,普華永道全球資本市場中國地區主管合夥人。安迪生説,中國銀行業在實現會計準則完全接軌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許多挑戰和困難。

    事實上,這也是一個被國內銀行業所忽略的方面。記者注意到,就在幾天前,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就銀行改革進行討論時,行長們提到了公司治理結構、股份制改革、分配收入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但就銀行業會計報告國際化的討論幾乎寥寥。

    其實,中國目前的銀行業財務會計與國際會計準則接軌不是一種簡單地“翻譯”。最關鍵的是要改革和重整財務報告的流程和體系,讓這個體系中有這樣一種制度,使其對經濟業務的記載符合國際會計準則,而且能夠把這些資訊用來管理資本、風險和經濟業務。這種財務報告資訊的流程才是與國際會計報告接軌的流程。

    安迪生先生指出,中國銀行業的會計準則如果接軌得不好的話,會産生兩方面的後果:一是按照中國的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做出來的財務報表,銀行的業績和成果等財務數據會有很大的出入,如果不做處理,對中國的銀行體系在國際上的聲譽很不好。其次,按照國際會計準則來報告的資訊,目前在中國一些銀行暫不存在,要把這些資訊累積起來,並不容易。因此,普華永道建議,對現有的銀行的會計報表做一種診斷性的分析,知道到底差距在哪,到底該如何解決。

    就如普華永道全球銀行業與資本市場主管合夥人瑞特先生所説,中國的銀行要想上市,無論是在國內上市,還是在國外上市,還是通過私募引進國外的戰略性投資者,都還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因此,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將不是短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無論是誰,對中國銀行業的改革都要有耐心。

    普華永道為國內銀行制定的改革路線力求在營運機制改革、財務重組和國際化會計報告三個相互依存領域提供一套基本功的參照標準。其中,營運機制改革包括經營計劃和戰略、組織結構和分行框架、重新整合信貸流程、業績考核、公司治理;財務重組包括確認不良貸款、解決不良貸款、資本的預先募集、上市;會計報告國際化包括法定審計、按新會計準則編制法定會計報表、確認中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將中國會計準則轉換成國際會計準則、自動生成國際化的財務資訊。

     (中新社) 2002年12月1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