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山:貧困人群信用高

    扶貧小額貸款以95%以上的高還貸率,向世人挂出了個奇特的問號:難道窮人的信用比富人的高?

    專門從事該項事業研究的中國社科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杜曉山,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充分肯定了問號裏的觀點:實踐表明,貧困人群的信譽程度決不亞於其他社會群體,甚至高於富裕階層。從這個意義上説,貧困人群的道德風險相對較低。

    貧困人群花花點子少

    扶貧小額貸款是一種信貸活動,其目標群體是貧困農戶。“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這種扶貧貸款的特點和宗旨。世界聞名的孟加拉鄉村銀行(以下簡稱GB),就是以小額扶貧貸款起家的。作為世界扶貧貸款的先驅,GB為發展中國家扶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為什麼在世界上最窮的國家會誕生出世界上最著名、規模最大的鄉村銀行?”

    中國“扶貧經濟合作社”小額資助扶貧項目負責人杜曉山,今年9月剛剛考察過GB。杜曉山這樣回答:GB從1976年開始在一個村對42名最窮的農戶每人貸款27美元進行小額信貸實驗,到1983年被孟加拉批准成立扶貧銀行,發展到今天,GB已成為孟加拉農村地區最大的一家銀行。經歷過1/4世紀的風風雨雨,鄉村銀行目前資本金的7%來自政府,另外93%全部來自借貸貧困成員。因此,可以説鄉村銀行是窮人擁有的銀行,尤其是貧困婦女自己的銀行。更有趣的是,GB的還貸率高達98%。而中國的貧困農民信用度也不低。據介紹,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和貧困問題研究中心主持、與當地政府合作開展的扶貧小額信貸項目“扶貧經濟合作社”採用GB模式結合中國實際,分別於1994年和1995年在河北易縣,河南虞城縣及南召縣建立了三個縣社,到1997年底,每個分支機構都在經濟上實現了自負盈虧。到2001年底,貧困經濟合作社已經幫助了幾萬戶、仍在享受貸款的有15000戶借款人,累計發放貸款6800萬元,還貸率超過95%。

    信用高 並非沒風險

    杜曉山説,小額扶貧貸款風險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業是弱質産業,農業要經受自然災害因素和經濟因素的雙重風險;二是貧困農戶是弱質人群,他們抵禦風險的能力低,沒有財産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做後盾。而且一般説來,這一群體文化科技知識素質低、商品意識較淡薄、思想較封閉,生産技術、經營技能素質較差;三是由於政策、體制等方面因素的影響,部分窮人有“等、靠、要”的思想,不思進取,寧可“苦熬”不願“苦幹”;四是小額信用貸款,無需抵押擔保,如有借貸不還的示範效應發生,則很容易造成拖欠行為的蔓延。

    扶貧經濟合作社的小額信貸扶貧項目和其他小額信貸項目機構的經驗教訓是:總體上説貧困農民的信貸信用是好的,但與其他信貸群體一樣,也有信用風險,但相對風險小。而且這種風險與外界大環境的影響和當地風氣有關,也與個人信用狀況有關。

    貧困人群的信用風險防範機制和手段

    杜曉山説,中國在這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剛剛起步,貸款工作更需要理論和實踐上的不斷進步。

    為了防範金融或信用道德風險,小額扶貧信貸需要建立一套較為可行的運作機制。杜曉山向記者介紹了五種國際上較為通行的運作機制:

    額度小、整貸零還(分期還貸)的貸款方式。這要求貧困農戶儘量從事多种經營,以有利於分期還貸的需要。這一機制對借、貸雙方而言,風險都較小。

    遵循商業利率原則。這有利於排除“救濟”式的老觀念,而且實踐證明,絕大多數農民還貸後,還能得到收益的主要部分。小額度、分期還貸並執行商業利率,使富有群體感覺到此種貸款對自己並無大利可圖,就不熱衷與貧困戶“搶飯吃”了。因此,這是一種自動篩選機制。

    讓一些小額信貸扶貧項目採用聯保小組的形式放貸,或以婦女為借貸主體,或這兩種方法並用,都有利於降低風險。

    實行持續迴圈貸款並在後續貸款中逐步增加借貸額度的激勵機制,也有利於資産品質(還貸率)的提高。

    此外,加強管理和監督,採用必要的經濟、行政和法律手段,也可以防範和化解風險。孟加拉鄉村銀行和世界各地的扶貧貸款實踐與創新似乎在告訴財經界:在加強信用風險防範機制的基礎上,貧困人群的信用狀況不成問題,貧困人群的金融服務前景廣闊,貧困人群的金融市場潛力巨大。(庹泓)

    經濟參考報 2003-1-16


張恩照:金融業健康發展要有良好的信用環境
構建規範個人信用體系 北京個人信用最高等級AAA
我國每年因信用缺失損失5800多億
社會信用問題關乎中國經濟全局
王眾孚:我國將大力推行企業信用警示、公示制度
我國社會信用建設的回顧、進展及展望……陳洪雋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