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準的小康社會”。近日,就“城鄉統籌解決三農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著名農業問題專家陳錫文研究員在人民網強國論壇發表了看法。他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在農村。陳錫文深刻分析了我國農村嚴重滯後的發展現狀,指出了造成農民增收緩慢的制約因素,並與網友深入討論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解決三農問題。他説,三農問題甚至將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國家統計局統計表明,我國總體小康社會的16項指標中,至2000年已實現13項,但僅剩的3項未實現目標都直接與農村有關。它們是: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指標:按1990年物價指數,在2000年底應為1200元,實際數字為1066元;二,全國每人平均日蛋白質攝入量應達75克,但農民每人平均為70克;三,全國仍有2000多個縣沒有建成初級醫療保障體系。這其中,農民收入是個關鍵。1997年以來,農民每人平均收入增長水準連續6年處於徘徊和緩慢增長狀況。

    農村現狀:發展嚴重滯後

    陳錫文:農村小康建設的關鍵在農民增收

    2001年農民的每人平均純收入是2366元,城鎮居民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是6860元,兩者的比例是1:2.9。如果按照實際生活消費的水準來説,城鄉居民之間的差距估計要達到1:6。在農民每人平均2366元的年收入中,真正來自農業的收入,只佔總收入的一半。這幾年來自農業收入的絕對額是在不斷地下降。1998年到2001年,農民每人平均來自農業的純收入比1997年減少了102元。對於全國的農民來説,農業連續幾年不能給他們增加收入,這是很危險的。

    農村的社會事業和城市相比也明顯滯後,最突出的就是教育和衛生。如果要真正建成全面小康社會,農村的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必須上一個大的臺階。

    農民小康決定現代化進程

    陳錫文尖銳指出:如果繼續採取剝奪農業和農民的方式支援工業化發展之路,從長遠看,必將損害整個民族和整個國家,因為,“它必將延緩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制約因素:農民增收為何緩慢

    城鎮化程度太低。進入小康之後,人們的消費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恩格爾系數下降了。2001年城鎮居民的恩格爾系數是37.9%,在整個生活消費開支中,用於食品的開支不到38%。據分析,2001年全國城鎮居民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5年前提高了2020元,但用在食品方面的開支只增加了109元。這對農業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也是對農民收入增長的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城鎮居民每人平均每年在糧、油、肉、菜這四項上,和5年前相比,開支減少了131.20元。

    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國城市居民的比重太低,購買商品性農産品的消費者群體相對太小,市場就很難擴大。多達60—70%的人在生産,而只有30—40%的人在消費,只要科技一進步、産量一提高,這個市場很快就飽和了。目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對農業挑戰非常嚴峻的階段。

    技術進步減少了就業機會。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發展階段還有一個特點,即工業化尚未完成、資訊化已經到來。現在整個國家出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資本和技術大規模地替代勞動力。這就是為什麼近幾年我國鄉鎮企業的産值在增長、出口在增長、利稅在增長,而就業卻不增長。農民在其中受的煎熬是,就地轉移到鄉鎮企業就業的機會減少了——2001年底比1996年減少了500萬。鄉鎮企業減少了就業規模,減到農業中去,但農業的就業形勢也很嚴峻,現在和1996年相比,就業大概增加了200多萬人,和1978年相比呢,也僅增加了4000萬人。鄉鎮企業進不去,農業裏邊又不能增加,所以現在農民流動就業的規模越來越大。

    解決辦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陳錫文:城鄉統籌解決三農問題

    陳錫文説,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在新階段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思路,離開了這個思路,要想在18年的時間中把農村建成小康社會是很難做到的。他説,儘管中國的城鎮化肩負著很多的使命,但是就現階段來説,必須把轉移農業人口、促進農村發展作為中國城鎮化當今應當肩負的一大重任。他認為,一定要壯大縣域經濟,縣域經濟的最大特點是沒有多少大中型國有企業,中國有十億人口以上,是生活在縣以下的,發展了縣域經濟,就解決了絕大多數人口的安居樂業問題。

    如何奔小康 問計小城鎮

    1990年—2001年的11年間,全國平均每年新增小城鎮800多個,每年轉移農村人口約1000萬人,10年超過1億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段應碧認為,在中國,要轉移農村勞動力,減少“農民”,發展小城鎮是一條根本出路。他鼓勵各地的試點小城鎮,大膽試,大膽闖。他也希望各有關部門要支援小城鎮的改革與創新,特別是突破現有管理體制的某些方面,要用發展的眼光,實事求是,網開一面。

    陳淮:應盡可能多地使農民轉出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淮認為,從城鄉平衡發展的要求看,我們需要在未來5到10年左右的週期內,每年向城鎮和非農産業轉出1500萬到200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在10年內農村剩餘勞動力轉出的總規模需要達到1.5億到兩億人。實現這樣一個轉出規模,我們才能保證留在土地上的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跟上國民經濟擴張的速度、跟上城鎮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才能保證城鄉之間的利益矛盾不至激化。

    韓俊:農民增收的五條道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韓俊表示,增加農民收入應從五個方面著手,一、擴大國內外市場需求拉動農業增長,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的品質;二、穩步推進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建立根據基礎教育等基本需求向農村貧困地區確定轉移支付的制度;三、調整鄉鎮企業發展戰略,加快城鎮化進程;四、充分調動農民發展農業積極性,加強財政對農村經濟的扶持力度,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五、依法確保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的長期穩定,進一步推進農村的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

    

    人民網2002年12月31日


陳錫文:農村小康建設的關鍵在農民增收
陳錫文:農民增收需打破制度障礙
陳錫文:幫助農民要具體化
陳錫文:“股田制”不是惟一模式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