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錫文:幫助農民要具體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錫文,近日在上海就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強調,幫助農民一定要具體、實在,少擺花架子。其中一些來自生活積累的觀點頗能給人以啟迪。

    優良品種要由消費者説了算

    陳錫文在這場名為《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我國農業發展的新階段》的報告會上説,自1998年開始,我國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中來自農業部分的收入四年減少101元。全國有59%的農民屬於純農戶,這就意味著有幾億農民的收入出現了負增長。

    純農戶絕大部分以種糧為主,前幾年出現了賣糧難,農民辛辛苦苦忙一年,生産了不少糧食,但收入不見提高。於是,政府部門就告訴農民,要種優良品種才容易銷售。可是,農民卻反映説現在種了優良品種,還是賣不掉。陳錫文去看了農民囤積的糧食後問:“誰告訴你們這是優良品種?”農民説:“是村長説的。”而村長説是鄉里派發的種子,鄉長説是縣裏安排的任務,縣長説是農科院的專家説的。而專家對品種是否優良,則還有另一套評價體系,如“抗倒伏性”、“抗逆性”等等。顯然,這樣的優良特性,與消費者的需要並沒有直接聯繫。得不到消費者的歡迎認可,就難怪“優良品種”賣不掉。

    陳錫文感慨地説:“優良品種並不是由官員或專家説了算的,最終必須由消費者決定。政府職能部門應該做的,是及時地將市場需求的正確資訊、先進技術傳遞給農民,讓農民自己選擇。根據市場需求生産是農業結構調整之本。”

    三個蘋果和一茶缸果汁

    如何提高農民收入?陳錫文展示了一組統計數據,其中,城市居民花費在購買主要農産品方面的開支,這些年不增反降:2000年與1996年相比,城鎮居民的每人平均消費性支出增加了1398元,然而用於購買糧油肉菜的支出卻減少了131元。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農民收入呢?陳錫文與陜西禮泉縣一位果農的對話,頗有啟發性。

    這位老農問來訪的陳錫文:“你一天吃幾個蘋果?”陳錫文猶豫了一下説:“正常情況下,下班後吃完飯,削一個吃就夠了,半斤一個的蘋果還能吃幾個呀?”老農嘆了口氣,道:“政府總叫俺們擴大種植規模,説市場銷路好,能賺錢。可就像你説的,不管俺們種多少,你們城裏人每天總是只吃一個,那提高産量以後叫俺賣給誰呀?”陳錫文回答説:“那就要搞轉化和加工,三個蘋果能榨出一茶缸果汁,早晚各喝一杯完全可以。但如果讓人一次啃三個大蘋果,一天吃六個,那就真是勉為其難了。”

    陳錫文認為,要提高農民的收入水準,只有轉變生産觀念和消費觀念,努力提高農産品的附加值含量。這樣既能解決一些人的就業問題,同時又有利於提高農民收入。

    便宜為何賣不過貴的?

    一次陳錫文在日本訪問,臨走時一位老教授在附近超市貨架上挑了兩種烤熟的花生米和兩種包裝的大蒜頭送給他。

    花生米每包500克。一種是日本産的,標價1000日元;另一種來自中國南京,標價250日元。蒜頭一包日産,只有一枚,150日元,一包來自中國,三枚80日元。巨大的價格差別,令人驚訝。問超市營業員:“中國産品的銷量是否明顯大於日本産品呢?”豈料營業員説:“不一定,有時恰恰相反。”

    陳錫文回國後,對這件事回味了許久。他説,中國一些農産品在海外銷路不好,但並不説明沒有競爭力,如此低廉的價格,應該是極具競爭力的。但現在的農産品國際競爭,並不是僅僅靠價格低這個單一優勢就能取勝,而主要依靠提升産品品質與安全標準,做好品牌,並且能夠適應當地人的口味。這些指標達到國際水準後,再配以適當的價格優勢,才能真正發揮我國農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陸黛 彭洪明)

    

    《解放日報》 2002年9月03日


陳錫文:“股田制”不是惟一模式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