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招商引資,政府應充擔什麼角色?  
王佳寧

    政府出面組織招商引資活動,在各地司空見慣。然而,發生在山東省棗莊市的一個案件,使人對此平添了疑慮。據《北京新報》報道,山東省棗莊市委、市政府規定,各級各部門都有招商引資的數字指標,並且按引資總額發給一定比例的獎金。因此,棗莊市某部門通過幕後交易搞到了1100萬元資金已經到位的假證明,憑著這個假證明,有關部門和有關人拿到了一筆相當數額的“獎金”。

    看完這篇報道,筆者對引資的策劃者、如何幕後交易以及案件的查處結論等並沒有太在意,倒是對案件中的特殊主體——地方政府——頗為留意。

    不難看出,這起案件背後隱藏的制度原因,就是上級對下級片面的“政績要求”,即把經濟指標列為“政績考核”的首要內容。還是那篇報道説,在棗莊市,連續兩年完不成任務的,部門主要負責人年終考核不能評為“優”,部門公務員將被扣發工資。地方政府通過下達指標謀求政績,難免會被公眾視為“低級錯誤”。但是客觀地講,無論在經濟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上述“低級錯誤”仍然不同程度地延續著。

    不可否認,政府出面組織招商引資活動,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確有其不得已而為之的必要性,也曾促進過企業間、區域間的經濟合作。然而從大處看,市場經濟的成熟與推進,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一方面要求更細緻的社會分工以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從直接干預企業和經濟發展的角色中退出來。

    往深裏想,如果由政府牽頭的招商引資效果不理想,公眾當然就會把責任歸咎於政府。棗莊市發生的“假引資”案件對政府形象的影響不言自明。再進一步説,政府牽頭招商引資,其行為的突出表現是“管制過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招商引資的過程其實是建立一種信用機制。政府出面“張羅”這一過程,使信用機制難以靠市場競爭形成,甚至可能阻礙和破壞信用機制的形成。棗莊招商引資引發1100萬元資金到位的假證明,是為明證。那麼,政府在招商引資過程中的角色究竟如何界定?竊以為,其角色應該是責任監督:讓守信者獲益,讓失信者受罰。這樣才是適應市場規律的做法。

    行文至此,看到新華社7月24日的一條消息:已有11年曆史的西安經貿洽談會從今年起停辦。原因是這種由政府牽頭的招商活動,政府每年投入多達上千萬元。而在西安之前,上海市已經改變以往在招商引資中唱主角的做法,開始推行“仲介招商”,通過專業的投資仲介諮詢機構,將招商項目推向相關投資市場,為投資方選擇最理想的合作夥伴。上海官方認為他們的做法還了“招商引資”的本來面目。如此看來,上海和西安已將招商引資方式由政府牽頭徹底讓位於市場運作,是值得其他地方借鑒的。

    《中國青年報》 2002年9月2日


粵港兩地將首次聯手向百家日本大中型企業招商
第四屆國際航展招商成果豐富
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招商項目(NO21-39)
大慶農業項目在港招商
逕口華僑經濟區招商引資新項目澳純乳業投産
70多個海外同鄉會成為福清招商大使
福建詔安閩粵邊界開發區降低招商門檻提高服務層次
山東“藍寶石之鄉”在港招商
青海將推出150個重點項目向海內外招商引資
海南青海企業今入境招商
西藏在北京推出257個國際合作項目
青海省專項投資貿易洽談會在滬招商
浦東招商引資推出九項舉措
山東省農業綜合開發成為招商熱點
福建省僑辦牽線澳大利亞客商參加福州招商月活動
上海開始以“仲介招商”取代收效不大的“招商會”
福州國際招商月暨第四屆海峽科技成果交易會閉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