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一週年後中亞的四大變化  

    除阿富汗外,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地區像中亞這樣,在“911”後的一年裏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國際反恐聯盟對阿富汗恐怖主義基地的大規模圍剿,使中亞在國際安全戰略“大棋局”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中亞再也不單是那個被視為“俄羅斯帝國的傳統領地”,“美國的潛在能源基地”和“中國商品傾銷市場”的中亞了。它成了國際反恐鬥爭的前沿陣地,大國利益交叉制約的熱點,國際戰略新格局的地緣政治中心。

    由於中亞地處歐亞大陸和阿拉伯世界的交接部,由於豐富的裏海油氣資源,由於毗鄰阿富汗和國際反恐鬥爭的需要,中亞的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突出。此為第一個變化。

    第二個變化是美國在戰略上贏得了中亞軍事-政治主導權。如果説一年前美國還不得不承認俄羅斯在中亞的“傳統影響和主導地位”,那麼反恐大旗和“共同安全利益”使美國輕鬆地跨越了“勢力範圍”障礙,迅速實現了全方位“軍事進入”。至今年7月10日哈美簽署關於使用阿拉木圖國際機場備忘錄,美國實現了同(除永久中立國土庫曼外)所有中亞國家的“軍事聯盟”,以俄為首的“集體安全條約”中亞成員國一夜間變成美國和北約的軍事基地。昨天還不知美國大兵為何物的吉爾吉斯少女,如今在談論要不要嫁給身穿迷彩服“老外”的話題。可見,美國“軍事存在”的影響力正在從政治範疇擴大到社會生活。

    第三個變化是在地區力量消長演變中,“首席小提琴”的交椅從阿斯塔納轉到塔什幹。由於納扎爾巴耶夫的一體化思想和他與葉利欽的“個人友誼”,過去10年中亞“首席小提琴”的位置一直屬於哈薩克。烏茲別克公然退出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一舉表明,塔什幹與莫斯科的關係冷卻到何種程度。面對以阿富汗為基地的國際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和“烏茲別克伊斯蘭運動”(烏伊運動)不斷增長的武力威脅,塔什幹日益感到不堪重壓。雖然普京當政帶來俄烏關係變暖,但業已退出“集體安全條約”再回過頭來請求莫斯科提供軍事保護,啟齒也難。倒是“911”事件和美國發動反恐戰爭為烏提供了天賜良機:美急需有地緣優勢的空軍基地,烏急需“以基地換安全”,遂調整外交方向,率先同美結成軍事同盟。作為美國的軍事-政治盟友和國際反恐鬥爭的急先鋒,烏迅速提高了自己的國際政治地位,令周邊鄰國刮目相看。這使得卡裏莫夫成為去年12月中亞高峰會議的東道主,還在他的倡議下將中亞經濟共同體改為中亞合作組織。分析家們認為,正是借重美國戰略夥伴,塔什幹從阿斯塔納手裏奪過了中亞“首席小提琴”的交椅。

    第四個變化是外部危險基本消除,地區安全形勢明顯改善。但隨著“外患”的減少,“內憂”在增加。塔利班及其別動隊“烏伊運動”遭受毀滅性打擊後,中亞安全的外部威脅基本消除,中亞有了10年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雖然近來有關塔利班可能死灰複燃、“烏伊運動”在重整旗鼓的警告頻傳,但觀察家們以為,這半是提醒人們不要高枕無憂,半是為美國長期“軍事存在”製造輿論。然而,美國的“軍事存在”和政治影響的增強也加劇了中亞的社會-政治矛盾。美國和西方在中亞的“存在”本身就使本地區各國政治反對派感到鼓舞。去年年底發生的哈薩克政壇危機和當前沸沸颺颺的吉爾吉斯政治危機,都能從西方民主和美式價值觀中找到“原動力”。哈總統政治顧問葉爾提斯巴耶夫警告説:某些“社會精英”想扶持“左翼反對派”,與美國議員聯繫,推行“哈薩克民主運動”綱領。“這必然引發全面危機,繼而造成混亂,最終導致哈薩克解體”,使今天的14個州變成明天的14個“諸侯國”。

    可見,美國和西方在中亞的“軍事-政治存在”究竟是福是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人民網 2002年9月11日


美國大兵在中亞還呆多久
中亞會演變為第二個中東嗎?
美國盯住中亞石油
美反恐目標是中亞的油氣資源
美國進軍中亞的如意算盤
在中亞軍事存在已成事實 美借反恐謀全球霸業
獨聯體國家將在中亞舉行反恐怖聯合軍事演習
美國向俄保證不在中亞建立永久軍事基地
美國進軍中亞 俄羅斯不再沉默
“911”週年祭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