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盟友還是敵人 沙特讓美國大傷腦筋  

    最近,美國媒體聚焦于兩個話題:一是伊拉克;二是沙特。美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主題為“沙特是美國盟友還是敵人”的大討論。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重新打量他們在中東的重要盟友沙特,政界、智囊團也在反思美國的沙特政策。

    美國有人鼓吹分裂沙特

    8月15日,“911”事件遇難者的近600名親屬向美一家法庭起訴蘇丹政府、部分沙特官員與機構資助恐怖主義,並開出索賠天價:1萬億美元。引人注目的是,在被告名單中有3名沙特王室成員赫然在列:沙特第三號人物、國防大臣蘇爾坦親王,外交大臣費薩爾親王,前情報局長圖爾基阿費薩爾。在被告名單中與沙特有關的還有費薩爾伊斯蘭銀行、國民商業信貸銀行、伊斯蘭世界聯盟、穆斯林世界青年大會、伊斯蘭國際救援組織等多家銀行、基金會和組織。

    在此之前,《華盛頓郵報》于8月6日稱,蘭德公司的國際安全專家穆拉維奇今年7月曾向美國國防政策委員會作了一個秘密報告,提出沙特“支援美國的敵人和攻擊美國的盟友,在恐怖主義鏈條的各個層次上都非常活躍”,是美“最危險的敵人”。他建議布希政府對沙特採取強硬態度,必要時對沙特的油田和海外金融資産採取措施。報告披露後在美國內外掀起了軒然大波。蘭德公司和五角大樓都發表聲明,稱這只代表穆拉維奇的個人觀點。國務卿鮑威爾也親自給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親王打電話,向其保證穆拉維奇的觀點“不代表布希總統或美國政府的看法”。

    但外界輿論很大程度上還是將之視為美官方意見。蘭德公司是美國的核心智囊庫之一,長期以來為美內政外交提供了大量決策諮詢,聲名顯赫。此外,蘭德公司的很多研究項目都有政府相關部門的資助,穆拉維奇的報告也不例外。同時,美國國防政策委員會是美國防部的政策諮詢機構,其主要成員多為知名學者、前政府要員和退休將軍,如前國務卿基辛格、前副總統奎爾、前國防部長施萊辛格、前眾議院議長金裏奇等,影響很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繼《華盛頓郵報》之後,即將出版的《新聞週刊》甚至公開提出繼打擊伊拉克之後,沙特、伊朗也應成為美打擊目標。有媒體提出要對包括沙特在內的中東國家進行徹底改造,以根除恐怖主義。甚至有媒體叫囂,美應支援沙特國內反對派發動“宮廷政變”,推翻沙特王室,分裂沙特。據《今日美國報》報道,哈德森研究所的創始人辛格鼓吹,應該在沙特的石油主産區建立一個獨立的“東阿拉伯穆斯林共和國”。

    羅斯福一手締結美沙聯盟

    美沙兩國關係從一開始就與石油和安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而石油因素佔有更突出的地位。1933年,獨具慧眼的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取得沙特9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的石油特許開採權,1939年又取得近21萬平方公里的租讓地,合計佔了沙特領土的近一半。自1936年第一口油井噴出石油、1939年第一艘裝滿沙特石油的輪船首航美國後,沙特的命運就與美國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二戰期間,美國石油需求激增,沙特的戰略重要性愈加顯現。1943年兩國正式建交後,美開始向沙特提供大量經濟、軍事援助。1945年2月18日,羅斯福總統與沙特國王伊本阿卜杜拉阿齊茲在紅海的美國“昆西”號巡洋艦上進行了歷史性會晤,奠定了美沙“以石油換安全”的戰略夥伴關係基礎,從此美沙關係迅速發展。

    冷戰期間,儘管美沙在巴以問題上存在矛盾,但在對抗蘇聯、反對阿拉伯世界激進民族主義等方面利益一致。沙特作為美國的重要盟友,是美維護海灣地區安全與穩定的主要支柱之一,而美國則是沙特的主要保護國。冷戰後,美沙盟友關係不僅未削弱,反而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而進一步加強。海灣戰爭中,沙特不僅允許美軍進駐,出兵助美打伊,還為海灣戰爭支付了上百億美元軍費。戰後,美軍長期留在沙特國內,兩國軍事與安全合作也上了一個新臺階。沙美的戰略盟友關係得到進一步鞏固。

    沙特反對美國對伊動武

    不過,看起來似乎牢不可破的美沙聯盟裂痕在加深。美國人料想不到作為盟友的沙特國內竟然會有那麼多人反美,也想不到沙特對美打擊阿富汗和推翻薩達姆居然顧慮重重,不願提供支援。面對美國人的一片責難聲,沙特也陷於異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面,“911”事件的19名劫機嫌疑犯中15人是沙特人,而且拉登的原籍也是沙特,“基地”組織成員中沙特人更是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另一方面,沙特還是阿富汗塔利班的主要支援者,曾是僅有的3個與塔利班建交的國家之一。沙特還拒絕向美提供打擊阿富汗的軍事基地。

    令沙特人擔心的是繼阿富汗之後,美國人又磨刀霍霍準備對伊拉克動武。而在沙特看來,目前的伊拉克既無能力,主觀上也無意願對鄰國進行威脅,何況美也找不到薩達姆支援恐怖主義的證據,可謂師出無名。若支援美“倒薩”,沙特政府將直接面對來自國內及阿拉伯世界的巨大壓力,而且很有可能遭伊軍事報復,造成巨大損失。此外,沙特政府還承受著國內的巨大反美壓力。美打擊阿富汗、偏袒沙龍政府使沙特民眾反美聲浪不斷高漲,甚至出現抵制美貨的聲音。

    沙美裂痕逐漸加大

    儘管不斷有美沙雙方高層出來辟謠,但穆拉維奇的觀點反映出布希政府內部對沙特看法日益明顯的變化,反映了美對沙特日益增長的不信任。據悉,在20名國防政策委員會成員中只有前國務卿基辛格明確反對這一看法。目前,在美國保守派中這一觀點非常流行,其中包括副總統切尼以及軍方部分高層領導。一名布希政府的高級官員稱,美政府對沙特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大家認識到沙特“確實是一個問題,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實際上,在美媒體有關“穆斯林為什麼仇恨美國”的大量報道中,關於沙特的評論更是充斥報刊、電視。一時間,在美主流媒體中沙特被描繪為一個憎恨西方和宣揚伊斯蘭極端主義思想的大本營。美國公共廣播公司曾以“沙特是定時炸彈嗎”為題,邀請了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前駐聯合國代表霍爾布魯克等進行了討論。有媒體刊登題為《沙特才是真正的敵人》的文章,認定沙特是美國的敵人。在美看來,沙特的“問題”太多:奉行極端保守的瓦哈比教義,在全球宣教,大修清真寺,建伊斯蘭學院,資助恐怖主義;支援、資助巴勒斯坦人,特別是極端組織從事反以暴力活動,沙特一位大使甚至公開發表詩歌讚揚自殺性炸彈襲擊;沙特王室是恐怖主義滋生的溫床;打擊恐怖不力,對美打擊塔利班和“基地”組織不願提供支援;伊朗早在幾個月前就向沙特移交了16名“基地”組織成員,但沙特遲遲不向美通報,也不願交給美審訊;在“倒薩”問題上,沙特不僅明確表示反對,還與約旦、伊朗等國進行外交協調。

    美沙目前不會分手

    事實上,美沙矛盾並無媒體渲染得那麼大。將美沙聯繫在一起的不是空洞的“友誼”,而是實在的利害關係。儘管兩國在巴以衝突、恐怖主義等問題上存在矛盾與分歧,但雙方在地區安全、石油進出口方面有著共同的利益。對美而言,沙特在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具有獨一無二的地位,擁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儲量以及重要的戰略地理位置,這使美沙友誼非常重要。在軍事與安全問題上,沙特提供的軍事基地對美遏制兩伊、維護海灣安全和保持在中東軍事存在有著關鍵性作用,決非卡達等小國所能取代。同時,沙特一直是美軍火頭號買主,10年來累計達上千億美元。

    經濟上,沙特石油儲量全球第一,出口量也排名世界第一。美從沙特進口的石油佔其總進口的20%左右,為日均170萬桶。更為重要的是,作為全球惟一超級大國,美國考慮的不只是從沙特進口石油,更重要的是借控制沙特以及中東的石油資源來控制世界經濟。此外,因石油而暴富的沙特既是美商品的重要進口國,也是重要投資者。幾十年來,沙特數萬億“石油美元”源源不斷流入美國。據統計,目前沙特在海外的總投資為7500億美元,其中有60%集中在美國。

    對於沙特來説,美國更是不可或缺的。沙特王室的統治面臨伊斯蘭極端分子、要求實行西方民主共和制度的反對派的嚴重挑戰,美沙在打擊伊斯蘭極端分子、維護沙特政治穩定等方面利益一致;沙特領土很大,但軍事上弱小,易受鄰國的威脅,需要美提供保護和軍事援助。上世紀50年代,兩國就簽署了共同防禦協定。海灣危機期間,沙特因害怕伊拉克軍事入侵請美軍進駐。同時,沙特龐大的石油工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資金、技術和市場。而鉅額石油美元的最好去處也是美、歐市場。

    事實上,美沙雙方都明確意識到,繼續維持兩國盟友關係符合雙方的利益。因此,美政府內部有識之士紛紛向布希政府提出警告,不要在對沙特的政策上犯錯誤,給美國再製造出一個敵人,不要再給中東添亂。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也表示,雖然“某些人企圖竭力動搖、削弱美沙兩國堅固的歷史性關係,但不會得逞”。(唐志超)

    《環球時報》 2002年08月19日


2000億沙特資金逃出美國 親密同盟正逐漸瓦解
沙特從美撤走數千億美元資金
美向沙特索賠意在“打伊”
沙特媒體對"911"遇難者家屬的索賠"憤怒"
每天花費三四百萬美元,沙特國王在瑞士養病(圖)
沙特慈善機構堅決否認9-11死難者家屬的控告
“911”遇難者親屬起訴沙特王子和蘇丹政府
沙特:決不把"基地"分子交美
沙特證實伊朗向其移交16名“基地”組織成員
沙特和美國為何漸行漸遠?
智囊稱沙特為敵 美國忙施以安撫
華盛頓郵報:美國有人稱沙特是美敵人
盟友乎?敵人乎?美國權衡對沙特看法和政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