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經營性風險拖累上市公司業績  

     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虧損家數急劇上升,巨虧公司更是屢見不鮮,這些虧損"大戶"的出現,直接導致了上市公司整體業績的下滑。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巨虧公司或因鉅額擔保損失産生虧損;或因被大股東及關聯方佔用資金使得流動資金匱乏,舉債經營産生虧損。虧損15.8億元的深石化和虧損3.6億元的ST興業等公司更是兩面均沾了邊。顯然,諸如此類因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所引發的大股東欠款以及鉅額擔保等非經營性風險已經成為上市公司業績的"殺手"。

    

    擔保風險成倍放大

    

    上市公司擔保風險在2001年突然被放大。在一批虧損年報中發現,預計負債損失成為導致鉅額虧損的一個重要因素,擔保"地雷"的殺傷力也因此突兀地顯現出來。根據新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關於"或有事項"的規定,從2001年起,上市公司為他人擔保發生的損失及風險,按照到期是否收回及預期收回的可能性,進行計提預計損失,並減少當期利潤。據不完全統計,2001年上市公司因此産生的擔保損失總額是1999年的19.24倍,而平均每家公司的擔保損失是1999年的9.23倍,擔保損失的銳增使擔保風險成倍放大。

    

    鉅額對外擔保不慎給上市公司帶來了嚴重後果。ST九州2001年凈利潤虧損4.7億元,其中依據已經判決的對外擔保所承擔的連帶責任計提了2.54億元預計損失,並計入2001年度損益。再看ST英達,公司9.95億元的虧損中有4.12億元是擔保損失造成的,又如ST中華,雖然導致其虧損22.71億元的主要原因是壞帳的提取,但1.63億元的擔保損失也使公司雪上加霜。

    

    互保死結越扎越緊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去年上市公司之間互保行為逐漸擴張,擔保鏈漸漸交織成錯綜複雜的"擔保網",這些非關聯的上市公司因為相互之間的擔保而形成了特殊的關聯關係。而這種互保已經形成難以解開的"死結",糾纏在一起的這些死結使多米諾骨牌效應也逐步開始顯現。如ST興業不僅自己受擔保所困,以其為軸心的"興業係"擔保圈中其他公司,如中國高科、上海九百、ST中西等均因為其提供擔保牽涉其中。如上海九百截至去年末對外擔保額為7.1億元,其中為ST興業提供擔保9285萬元,且承擔連帶擔保責任支付了3500多萬元,為此公司年報共計提預計負債9960.6萬元,並計入當期損益。

    

    股東佔款危害慘重

    

    除了擔保"地雷"紛紛被引爆之外,大股東欠款也成為上市公司去年年報集中體現的一大"毒瘤",並且也對上市公司業績構成了巨大的"殺傷力"。根據2001年報及相關公告的不完全統計,115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大股東及關聯方欠款情況,被佔用資金高達400多億元,平均每家公司被佔用資金近4億元。其中,不少上市公司對無法收回的欠款計提了壞帳準備,從而導致一些公司去年業績出現巨虧。如深石化以其每股虧損5.2元而位居虧損公司榜首。該公司現已嚴重資不抵債,股東權益為-16.43億元,每股凈資産為-5.42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繼續虧損4000余萬元。該公司去年業績出現如此巨大的虧損窟窿,主要原因就是未能收回的大股東欠款被全額計提壞帳準備,以及擔保事項形成的或有負債被確認為預計負債。再如濟南輕騎2001年主營業務利潤比上年減虧6242萬元,但由於計提資産減值準備的重大影響,公司凈利潤虧損程度進一步加深,共計虧損6.99億元。報告期末公司應收輕騎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往來款多達24.6億元,擔保款項達7.4億元,且其中已有4.7億元逾期。顯然,該公司存在巨大的呆帳和為擔保負連帶責任的風險。

    

    根源在於制度缺陷

    

    應當看到,對於上市公司來説,對外擔保和大股東欠款都屬於非經營性風險,但有時"殺傷力"卻比經營性風險大得多,其原因是這類風險的背後是中國證券市場固有的制度缺陷,諸如因一股獨大引起的公司治理結構失衡,證券民事賠償制度尚未建立,中小股東的權益保護缺乏強有力的手段等。因此,只有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以及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上市公司才可能不至於淪為大股東的"提款機",此類非經營性風險才可能降到最低。(王璐 徐霄)

     《上海證券報》 2002年5月17日


五年間上市公司業績減半 新會計制度擠乾業績水分
業績預告制度初步建立 市場透明度公正性提高
報業績預虧預警有貓膩 警惕業績預告的三大陷阱
絕大多數上市公司2001年經營業績和盈利能力增長
賀強:提高上市公司業績 規範股市要標本兼治
業績預告大限已到 113家預虧119家預警145家報喜
上市公司預虧預警原因透析:五大因素敲響業績警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