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公司 虧損漩渦苦掙扎  

    受行業環境惡化、新會計政策實施等因素的影響,上市公司2001年虧損形勢嚴峻。截至今日,滬深兩市共有151家上市公司披露虧損年報,比2000年98家的數量增加了55%,虧損比重達12.93%。首次虧損公司大幅增加,特別處理公司擴容明顯,重組公司虧損為數不少,暫停上市公司又添新丁。虧損公司超期預虧、預盈變虧損,業績預報仍需完善。

    虧損公司比重加大

    2001年報披露大幕已謝。截至今日,滬深兩市1175家上市公司中有1173家披露了2001年度數據(內蒙宏峰、縱橫國際延期披露),其中有151家公司發生年度虧損,算上已經預虧的縱橫國際,將有152家上市公司發生虧損。與2000年98家虧損公司相比,今年虧損公司的家數同比增加55%。

    虧損比重創出新高

    2002年虧損情況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是虧損公司比重創出歷史新高。152家虧損公司佔1175家上市公司的12.93%,為歷年之最。虧損公司的比重,基本呈現不斷攀升的態勢。1993和1994年的比重分別為0.55%和0.69%;1995-1997年的比重依次為5.26%、6.04%和5.56%;1998-2000年的比重依次為9.77%、8.91%和8.73%。2001年虧損公司的比重則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虧損公司比重創歷史新高後,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是潛虧公司還會有多少。每調整一次會計政策,輿論總認為擠去了上市公司的報表水分。執行新會計政策,採用的是追溯調整法,理論上看,它不應該專門對某一年的業績産生影響,但2001年擠水分的結果已經揭曉。2001年並非第一次擠水分,如果將來又有新的會計政策出臺,上市公司的業績是否還會受較大影響?虧損公司的比重還會重新回到10%附近嗎?其二是2002年資産重組的力度會否比2001年更大。從虧損公司的虧齡結構看,喜憂參半。2001年報公佈後,連虧兩年公司41家,暫停上市公司的比重也未上升。從以往的“慣例”看,其中的大部分公司會在2002年加大扭虧為盈的力度。這部分公司的扭虧為盈雖然火燒眉毛,但所涉及的面並不大。而虧損一年的公司,2002年如何“動作”,其影響更不可小覷。2002年年報公佈後,ST公司會否蔚為大觀,主要取決於2001年虧損一年公司在新的一年裏扭虧為盈面的大小。但這部分公司的扭虧的迫切性又不及截至2001年已連虧兩年或兩年以上公司。對此,我們只能密切關注。

    虧損陣營吐故納新

    這152家公司的“虧齡”結構是:連虧三年或三年以上的暫停上市公司至少有11家,佔153家虧損公司的7.19%。它們是:PT南洋、ST東北電、ST九州、ST銀山、ST宏業、ST海洋、ST棱光、ST幸福、ST鞍一工、ST北特鋼和PT鄭百文。2000年報公佈後,新增連虧三年公司12家。2000年虧損公司總數為103家。新增的12家連虧三年公司,佔當年虧損公司的比重為11.65%。與2000年相比,2001年連虧三年公司的比重明顯下降。

    連虧兩年公司41家,約佔152家虧損公司的20%。連虧兩年公司中,原已“戴帽”的僅ST中華、ST康達爾、ST同達、ST中燕和ST吉發5家。有色鑫光、北方五環、昆百大A等26家公司境內上市的股票,在2001年報公佈後,已經或可能被特別處理。

    虧損一年公司110家,約佔152家虧損公司的70%。在這些公司中,22家有年度虧損的歷史記錄。它們是:世紀星源、ST英達、深深房、四通高科、瓊能源、珠江控股、粵美雅A、豫白鴿A、恒和制藥、陜長嶺A、瓊金盤A、ST中福、威達醫械、金盃汽車、ST高斯達、大江股份、松遼汽車、金帝建設、浙江創業、縱橫國際、西藏明珠、湖北興化。其中的相關股票,歷史上則使用過ST瓊能源、ST海藥、ST松遼、ST金帝、ST通機等簡稱。由於曾經扭虧為盈,因此,2001年只能算是“第一年”出現虧損。有年度虧損歷史記錄的公司佔虧損一年公司的20.75%。隨著2001年年報的公佈,ST海藥、ST松遼的股票簡稱則被重新啟用。

    值得注意的是,受行業環境惡化、新會計政策等因素的影響,80余家上市公司首次出現年度虧損。這一數字比2000年36家公司首虧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虧損一年公司陡然增多

    虧損一年公司比重較前幾年上升很多,有政策背景的作用。2001年11月30日,《虧損上市公司暫停上市和終止上市實施辦法(修訂)》出臺,退市制度更為嚴厲。連續虧損公司在新退市制度的威懾下,資産重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原PT公司公佈的2001年報大多扭虧為盈。如,註冊地在上海的PT白貓、PT永久、PT網點、PT農商社、PT寶信截至2000年已經連續虧損多年。2001年集體扭虧,避免了這些股票的終止上市。而截至2000年已連虧兩年的公司也不甘落後,大部分聲稱2001年度已不再繼續虧損。對這些公司而言,“摘帽”事小,連虧事大。連虧兩年或兩年以上公司衝出“圍城”,使得虧損一年公司比重更為突出。

    虧損一年公司目前並不面臨政策上的威懾。虧損一年公司的陡然增多,其原因是較為複雜的。政策對虧損一年公司不予制裁,僅僅是其中的原因之一。按現行政策,它們中會有公司至多由於每股凈資産低於面值等原因,導致股票被ST。但這並不構成股票暫停上市的壓力。只要2000年未虧損,哪怕以前年度有虧損歷史,2001年也不妨重新虧損。有一部分公司就屬於這種情況,其中甚至還有以前年度“摘帽”的公司。總之,它們在2001年可以輕輕鬆鬆跨入虧損公司行列。虧損一年公司較大規模的出現,使2002年上市公司的扭虧為盈壓力急劇增大。

    “新人”無虧損經驗,不經意進入“圍城”,使得2001年虧損公司蔚為大觀。2001年虧損公司的“虧齡”結構表明,首次出現年度虧損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加盟。一些上市公司原來並不“打算”虧損,但在年報公佈前夕,突然又説2001年將出現虧損。而較為集中的理由之一則是:執行新會計政策的影響。新《企業會計制度》

    在2000年底已經出臺,並於去年1月1日起執行的。但部分上市公司的理解與會計師事務所的理解存在差異。這種情形,在虧損一年的公司中十分常見。有約70%的公司去年上半年並未虧損,而去年全年則出現了虧損。而連虧兩年的公司中,只有新大洲A、川長江A、廣州冷機、科龍電器、ST高斯達等5家公司屬於這種情況,佔連虧兩年公司的16.13%。連虧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公司中,僅ST海洋在去年中期實現盈利。2001年下半年,經濟形勢並未發生大的變化,虧損公司也不可能主要在下半年形成。而上述統計恰恰表明,有虧損經驗的公司,下半年發生重大變化的比例很低。無虧損經驗的公司,去年下半年的“變臉”使人猝不及防。由於中期報告一般不需審計,去年中期的虧損公司似乎少了一些。當然,新虧公司中,也有少數公司的虧損是受人之累,如:上海上市公司“擔保鏈”中,ST興業出了問題,幾家公司一起虧損;銀廣夏A造假,使投資其股票的上市公司也一起虧損等等。但不管怎樣,會計政策的調整,並不是造成虧損公司從者如雲的最根本原因。

    虧損地域差別大

    2001年虧損公司的地域差別十分明顯。

    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市公司扭虧任務艱巨。廣西、青海目前屬於“凈土”。2001年,這兩個地區暫無虧損公司。虧損面較小的地區為安徽、河北、浙江和重慶。這4個省(直轄市)分別有上市公司52、28、28和25家,2001年虧損公司分別為1、1、2和1家。虧損公司比重高的為海南和寧夏。截至4月30日,這兩個省(自治區)分別有上市公司23和10家。2001年,其虧損公司分別有9和3家,佔上市公司比重分別為39.13%和30%。從虧損公司絕對家數看,廣東獨佔鰲頭。2001年,其虧損公司27家,佔該省137家上市公司的19.71%。而擁有132家上市公司的上海,由於2001年扭虧為盈力度空前,僅有14家公司虧損,佔10.61%。此外,吉林、福建、黑龍江、四川、河南、貴州、內蒙古和天津分別有上市公司42、32、32、59、26、13、20和21家,2001年虧損公司則分別是為7、8、6、10、4、2、3和3家,所佔比重分別為21.88%、19.05%、18.75%、16.95%、15.38%、15.38%、15%和14.29%。註冊地在這些地區的虧損上市公司的比重,均明顯高出全國平均水準。2002年,註冊地在廣東和福建的上市公司的扭虧為盈甚至資産重組,可能會顯得較為令人注目。

    虧損呈現四大特點

    隨著年報披露工作的結束,年年為市場所重點關注的虧損公司也浮出水面。與往年相比,虧損公司無論是在絕對數字還是相對數字上都創下歷年新高。截至今日,滬深兩市共有151家(包括延期披露年報但已預虧的縱橫國際,虧損公司總數將達152家)上市公司在2001年發生虧損,這一數字比2000年98家的數量增加了55%,虧損比重高達12.93%,創下歷年新高。在眾多虧損公司中,除總體比重再創新高外,還呈現出如下特點。

    首虧公司數量大幅增加。在152家虧損公司中,約有82家首次虧損公司,比重高達54%,其中既有深康佳、清華紫光、通化金馬、比特科技等績優或高科技公司,也有天龍集團、興業聚脂等2000年上市的次新公司。首虧公司的迅速擴容也正是2001年虧損面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

    特別處理特別多。ST隊伍的壯大除了連續兩年虧損公司略有增加外,滬深兩個交易所的上市規則擴大了財務狀況異常的範圍是一個重要原因,如被註冊會計師出具否定意見和無法表示意見的年報也將被特別處理。據粗略統計,共有70余家上市公司由於各種原因而被特別處理。這一數字較往年有了明顯的增加。

    巨虧公司比比皆是。與往年相比,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在2001年發生巨幅虧損。從絕對數字來看,ST中華虧損22.6億元,創下證券市場空前紀錄;吉林化工虧損18億元,深石化虧損15.76億元,科龍電器虧損15.6億元,萬家樂虧損9.78億元,深康佳虧損6.99億元。從每股收益來看,深石化首次虧損即爆“冷門”,以每股5.2元的虧損額名列兩市虧損第一。ST中華每股虧損4.71元,ST宏業每股虧損4.19元,ST海洋每股虧損3.22元。另有部分首次虧損公司如江西紙業、萬家樂、蘭州黃河等均虧損1元錢以上。真可謂不虧則已,一虧驚人。

    重組公司虧損為數不少。一批資産重組公司紛紛虧損成為2001年虧損公司的又一大特點。ST高斯達、億安科技、康達爾、四通高科、國嘉實業等公司在重組扭虧為盈之後,今年重蹈虧損覆轍,其中康達爾、國嘉實業兩公司已是連續兩年虧損。鼎天科技、聖方科技、長興實業、紫光古漢、永生數據等公司則在重組之後出現了首次年度虧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曾經被特別處理的公司在重組摘帽之後又陷虧損泥潭。當年首創重組“通機模式”而為市場所稱道的縱橫國際今年重走虧損老路,其餘如長江控股、松遼汽車、金帝建設、輕騎海藥等曾經的ST公司2001年紛紛告虧,輕騎海藥和松遼汽車更是由於第二次連續兩年虧損而令ST海藥和ST松遼重現市場。

    (本報記者韓萬寧)

    業績預告仍需完善

    在監管部門規定的2001年報預警、預虧的最後期限———2月28日以後,依舊有不少上市公司延期披露了預虧公告。其中,約30家公司在此之前只是發佈了預警公告,有的甚至曾預計盈利。從其再度預虧的公告看,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新《企業會計制度》新嗎?在業績預警變預虧的公司中,不少公司將主要原因歸結為公司內部財務人員對新會計政策的理解不夠及時,經註冊會計師初步審計予以糾正並再度預虧。如1月24日曾發佈預警公告的山東黑豹,在3月12日的公告中稱“由於在年報審計過程中執行新的《企業會計制度》,對一些事項進行審計調整,公司2001年度出現虧損。”如1月26日曾發佈預警公告的華信股份,在4月24日的公告中稱,由於“實行新會計制度等原因,據會計師事務所初審表明,2001年度公司預計出現虧損”。這裡,上市公司所説的新會計制度主要是指財政部2000年度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規定上市公司的資産減值準備在原有四項基礎上,需增加對在建工程、固定資産、無形資産和委託貸款等四個項目的計提。財政部明確指出其生效時間為2001年1月1日。事實上,2001年中報顯示,超過70%以上的上市公司按照規定計提了新四項減值準備,説明大多數上市公司是有能力在半年內消化掉新會計制度的。如此,上述預警“變臉”公司僅用會計人員水準予以解釋似有些牽強。

    董事會盡職了嗎?如果説上述業績預測不實是由於企業會計水準有限,那麼某些公司預警變預虧反映出來的則是公司管理人員的失職。某公司1月25日發佈預警公告,3月31日發佈預虧公告。從兩份公告看,“受彩電行業惡性價格競爭的影響,本公司主導彩電産品價格下跌”是公司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只是在預虧公告中多了“同期材料成本下降幅度要遠比整機價格下降幅度小得多……公司董事會預計2001年度將出現虧損”。另一家公司2月8日曾“預計2001年度凈利潤比2000年度凈利潤(未經調整)增長50%左右”,4月18日又“預計2001年度凈利潤比2000年度凈利潤(未經調整)下降18%左右”,主要原因是公司對下屬投資公司的損失估計有誤。顯然,管理層對公司過去一年經營狀況的了解令人不敢恭維。

    業績預測豈能模棱兩可。此外,某些上市公司雖也進行了業績預告,投資者依舊是一頭霧水。如廈華電子1月23日的預盈公告中稱“按公司既定的會計政策初步測算(尚未經審計)可能不會出現虧損”。既然是“可能”,那麼年報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上市公司都不會食言。4月22日,公司果然再度預虧。同樣令投資者無從判斷的還有ST中僑、PT金田。ST中僑曾預計扭虧,但隨後又發佈公告稱,若股權轉讓收益得以確認將扭虧否則將虧損;PT金田則一直稱“本公司2001年度盈虧與否仍無法預測,敬請投資者注意”。只是,2001年兩公司若不能扭虧,前者將被暫停上市,後者將被終止上市,投資者所承擔的風險無疑是極大的。針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監管部門有必要對上市公司業績預測關鍵用詞規範化。

    季度業績分化明顯

    2002年第一季度報告的披露,與2001年年報的披露同時落下帷幕。從2002年第一季度報告看,虧損公司的情況出現了分化。2002年第一季度,153家虧損公司中約有三分之一已經扭虧為盈。其中,截至2001年已連虧三年或三年以上公司中,PT鄭百文盈利,ST東北電、ST九州、ST宏業、ST海洋、ST鞍一工等繼續虧損。第一季度繼續虧損的公司,要在今年上半年扭虧為盈,難度更大一些。其中,有部分公司如ST宏業等已經預期今年中期繼續虧損,其股票將面臨終止上市。截至2001年已連虧兩年公司中,ST鑫光、ST天宇、ST冷機、ST科龍、ST廈新、ST海泰、ST廈華、ST新城B等第一季度也已經盈利,而ST中華、ST海藥、ST新大洲、ST川長江、ST襄軸、ST南方、ST七砂、ST嘉寶、ST同達、ST輕騎、ST中燕、ST馬龍、ST中西、ST渤海、ST吉發則繼續虧損。此外,虧損一年公司中,也有一部分實現了扭虧為盈。不過,其中部分公司的扭虧為盈,依舊十分脆弱。2002年第一季度凈利潤為1萬多元、10多萬元等等微利扭虧,給人以弱不禁風的感覺。其中的一些公司,會否因2002年難以扭虧,而在2003年暫停上市,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此外,也有一些2001年未虧損的公司,在2002年第一季度出現了虧損。

    2002年第一季度報告中,部分公司有對今年上半年業績預告的內容。不過,季度報告對業績的預告與臨時公告中的業績預告有一些差異。以往的業績預告,主要是在報告期結束後,對已經發生的業績所作的預告。而在季度報告中做的業績預告,含有尚未實現的部分。這種預告,更多地含有預測的因素。因而,也有可能存在一些變數。隨著時間的推移,今年上半年虧損公司終將掀起面紗。

     中證網 2002年4月30日

    

     


史美倫:上市公司要從公司治理抓起
解讀最新一稿破産法草案:上市公司重組空間拓寬
證監會和經貿委將聯合檢查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情況
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一系列舉措正在向縱深推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