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流的學術道德就沒有一流的大學

    近幾天,中國學術教育界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北京大學著名教授王銘銘在其專著中抄襲他人成果的曝光。此事發生在中國第一學府,又是近年來學術聲譽日隆、深受學生擁戴的教授,一般估計,此事大約至少得“調查”半年之後,然後悄無聲息地“內部處理”。

      然而北大卻立即作出了大概迄今為止最嚴厲的處罰,撤銷了王銘銘的全部學術行政職務。據報道,北大校領導與王做了嚴肅談話;王本人對此事也有較深刻的認識。

      令人吃驚的是,竟有一批學子在北大校內的網站上為該教授鳴不平,幾位博士生還給校領導寫信,説該教授“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指責向媒體披露此事的一名博士生“試圖全盤否定王老師的研究和在學術界的地位”,是“別有用心”。

      為什麼這樣一件板上釘釘、本人承認並有“深刻認識”的學術抄襲事件,在其發生地,竟有如此眾多為之辯護的聲音?這表明,“世界一流大學”究竟需要具備一種什麼樣的學術道德和學術規範,在一部分學子的心目當中,模糊不清,已經到了良莠不分的地步!

      讓我們看看世界公認的一流大學哈佛大學是怎樣做的。在哈佛大學,每一個新生入學時拿到的《哈佛學習生活指南》,都在非常顯著的地方,用加大加粗的字體甚至套色印著這樣兩段話:

      獨立思想是美國學界的最高價值。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以最嚴肅的態度反對把他人的著作或者觀點化為己有———即所謂剽竊。每一個這樣做的學生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直至被從大學驅逐出去。

      當你在準備任何類型的學術論文———包括口頭髮言稿、平時作業、考試論文等時,你必須明確地指出:你的文章中有哪些觀點是從別人的著作或任何形式的文字材料上移入或借鑒而來的。

      請注意,這不是對教授説的,而是對學生説的———如果你這樣做了,將可能被驅逐出學校!

      對著名教授會怎麼樣呢?1986年,一篇由諾貝爾獎得主大衛巴爾的摩(1975年諾貝爾醫學獎)共同署名的有關免疫遺傳學的論文,因無法重復論文中的實驗,被懷疑有弄虛作假的數據。1991年夏天,《時代》週刊為此發表了一個封面文章。這一事件當然也涉及到巴爾的摩的名譽,甚至吸引了國會和秘密調查部門的注意。論文有6名作者,巴爾的摩對整個研究進行了監督,儘管他本人並沒有親自操作。至今為止,此項研究還沒有被其他科學家證實。

      儘管沒有因此事受到處分和控告,但巴爾的摩于1992年辭去了洛克菲勒大學校長的職務。為了減少在論文中的錯誤,他和共同署名的作者一同發表了一個更正。

      論文作者之一Thereza Imanishi-Kari因科學上的不誠實而受到指控。這一事件的調查歷時近10年併為所有在此研究領域中的人所矚目,並最終産生了39項修訂“研究誤導”的提議。

      那麼,我國大學按照這個標準差多遠呢?近日一位著名大學的學生寫道:“我在‘大’一年,就目睹無數此類問題。首先是考試作弊。幾乎已經沒有哪個學生還認為考試作弊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抄襲在‘大’更是家常便飯。我們係至少有一半的同學抄襲過別人的作業,而電腦作業基本就是由三四個同學寫作幾個不同的版本,然後供大家copy,其他同學只要改改變數名或是重寫幾個comment。‘大’的通修課,多數都沒有考試,只要期末交一篇論文即可。大多數人就利用網際網路找資料,然後拼接成一篇文章,同學戲稱為ctrl C(word裏面copy的快捷鍵)。就這樣的文章卻經常得到八九十分的高分,令許多自己辛辛苦苦寫論文的同學大為不滿……”

      就我們所見過的媒體報道而言,這位學生所寫的情況,幾乎普遍地蔓延在我國的高等教育中,學術規則的失范和學術道德的崩潰,早已是阻礙我國學術發展的嚴重問題,卻遲遲沒有見到有成效的整改。

      現在有一種很惡劣的風氣,就是把所出現的問題一古腦兒地推給社會,以“現在哪兒不是這樣”為藉口搪塞,甚至還有説“比起一些官員的腐敗來這算什麼”———這是何等荒唐的邏輯,難道我們要在各自的行業裏攀比腐敗嗎?!學術興亡,學者豈能無責!

      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術腐敗,在上個世紀80年代還鮮有所聞,90年代以來卻有氾濫之勢,學生、教授、名教授等各個層面,竟無一能夠倖免。

      無論如何,北大這次開了一個好頭,確實顯示出中國第一名校的學術風骨猶在!已經看到上海某名校的師生發出的呼籲:“北大能這樣做,我們為什麼不能!”以此為開端,學風整肅就大有希望。

      我們畢竟要明白:有了嚴格的學術規範和高尚的學術道德,二流三流的學校就有希望進步到一流;反之,則一流的名校,也必定會蛻變為二流三流!

    《中國青年報》2002-01-21

    

    


北大博導剽竊受批評已久 為何還能不斷晉陞?
北大博導剽竊國外名教材受到處理
博導豈能“不導”?
學術泡沫是鑒定機制的問題
博導讀博士,究竟為哪般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