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讓媽媽慚愧——感受瑞士的規則教育

    瑞士人極講規則,以至刻板,這是世界公認的。我到瑞士後採訪的兩個小故事可以印證這一點。

    我認識一位在日內瓦生活了近20年的華人琳達。她的女兒在中國出生,六七歲就來到瑞士,接受的基本上都是瑞士教育。琳達説,從女兒身上就可以感受到瑞士人的規則意識和認真的態度。

    琳達今年10月回國探親,從中國帶回一條小狗。按照瑞士法律,養狗需要到寵物協會登記,並交納80瑞士法郎(合50美元)的費用。她想今年只剩下不到2個月的時間,能省點錢就省點,就一直沒給小狗辦領養證。可是她女兒就不這樣認為,覺得按照規章制度給小狗辦證是理所應當的事。面對女兒純真的要求,琳達覺得省這筆錢很慚愧。

    説起對孩子的規則教育,琳達認為瑞士很有自己的特色。這裡沒有政治課,但孩子們卻都很遵守規矩,熱愛自己的國家。在小學低年級時,瑞士老師就對孩子們進行遵守交通規則和保護環境的教育,但不是講大道理,而是具體教他們怎麼過馬路,遇到緊急情況怎麼處理,如何幫助家長進行垃圾分類,在公共場所如何保持文明舉止,等等。孩子們容易學,也容易模倣。

    琳達介紹説,在瑞士的小學校,要求每個孩子都準備一雙乾淨的鞋子放在教室,孩子在戶外活動後回到教室,必須換上乾淨的鞋子,以保證教室的清潔。在教室門口,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小格子,上面貼有姓名,他們進教室時,都會將自己的外衣和雜物整整齊齊地放在格子裏。所以,每個小孩從小就養成了整潔和愛護環境的習慣。

    瑞士的垃圾是分類處理的。在德語區,每家的垃圾袋多達5個,一個裝生活垃圾,比如剩菜、果皮等有機物,回收後可以生産肥料;一個裝報紙和廢紙,一個裝玻璃瓶子,一個裝塑膠瓶子,另一個裝一般性的生活垃圾。瑞士的大人小孩都不厭其煩,對垃圾認真分類,投入不同的垃圾箱。據了解,瑞士進行垃圾分類已有三十多年了。瑞士人非常愛清潔,很少亂丟廢棄物。他們不僅家裏窗明几淨,多數公共場所也是如此。這顯然是有效的規則教育和社會公德教育的結果。

    我在瑞士中部的因特拉肯市曾採訪過一位對中國特別友好的中學校長萊辛。他從1978年第一次訪問中國後,就一直致力於促進中瑞兩國的教育交流。他主持的因特拉肯中學已經與北京二中結成姊妹學校。該校先後派出120名學生到北京二中學習訪問,北京二中也派出30名學生到瑞士,雙方學生每次訪問時間為3周。

    萊辛介紹説,北京學生來到瑞士後,分散寄住在瑞士人的家裏,每天騎自行車上下學,因而對瑞士人的規則意識感觸最深。他引述一位北京學生的話説:“在中國的學校裏,我們一切都聽老師安排。可離開校園走到大街上,我們就可以自行其是,沒有人管我們。而在瑞士正好相反,上課時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走到大街上卻要嚴格遵守交通法規和社會公德。”

    萊辛校長説:“對於兩國不同的教育制度和生活習慣所帶來的困難,我們都好克服。我最擔心北京學生在這兒的安全,因為他們來到瑞士,騎車時不太遵守交通規則。”校長準備在下一批北京學生來瑞士之前,讓他們先在北京很好地學習瑞士交通規則。如果通不過,就不能來瑞士。

    瑞士的公共汽車上沒人賣票,也沒人查票,車票是在站臺上通過售票機自動銷售,乘客買票全憑自覺。但以記者所見,當地人多能主動買票。瑞士的大街上幾乎沒有指揮交通的警察,車輛與行人全服從紅綠燈的“指揮”。

    在瑞士,城市交通的流暢與馬路的寬度不相干。瑞士城市都坐落在阿爾卑斯山脈的山旮旯裏,馬路狹窄,多數是雙向單車道,但交通之流暢居然世界聞名,訣竅全在行人與車輛的默契和單行線設計的合理。

    法國《歐洲時報》2001年12月21日;作者:梁業倩(瑞士)

    中國新聞網 2001年12月25日

    

    


夢想與現實——瑞士酒店學校裏的中國學生
留學瑞士如何免上當
新年赴瑞士,走音樂之旅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