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少數民族教育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國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 少數民族教育辦學條件不斷改善

    由於國家不斷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教育投入,各地少數民族教育的辦學條件不斷得到較大改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取得較大進展。

    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今天在北京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自1990年起,國家設立了民族教育補助經費,專門用於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九五”期間,中央財政又設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專款39億元,其中22億投向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困難較大、民族人口集中的西部12省、區。“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助學金”向民族地區投入了1.3億元,資助家境困難的各民族兒童就學。

    此外,師範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等專項經費的分配,也向民族地區傾斜。國家安排的四期世界銀行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項目貸款中,投入2億美元重點支援西部民族地區200個縣發展教育事業。1996年至2001年,國家利用國債和其他專項經費,通過實施國家扶貧教育工程、“211”工程、西部每省區重點建設一所高校、西部校園網建設、西部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高校擴招資助、普通高中發展、高校基礎設施建設、內地西藏班和新疆高中班等項目,對民族和西部地區投入的經費達53.68億元。

    據了解,中央財政近兩年安排的30億元中小學危房改造經費和“十五”期間50億元義務教育專款,其重點再次投向西部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教育的辦學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在國家的扶持下,各民族地區加快了義務教育的普及。少數民族地區青壯年文盲率已平均降到了15%以下。截至2001年底,全國民族自治地方699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中已有358個縣(旗)、市、區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的目標,佔民族自治地方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的51%。

    我國採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快培養少數民族人才

    “降分錄取”、“優先錄取”、“授權學科指標傾斜”……國家採取的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推動了少數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快了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

    來自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的消息説,根據西部大開發和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加快少數民族人才的培養,國家近年來進一步完善了一系列培養少數民族人才和支援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發展的特殊政策措施。在招生和培養方面,對少數民族考生採取“降分錄取,先辦預科打基礎,後上本科專業,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等措施。到2001年,全國已有17個省、區和部委所屬的100多所高校辦有民族預科班和民族班,年招生已達1.1萬多人;在本科和研究生統招政策上,採取“同等條件,優先錄取”,“適當降分和加分錄取”等措施,為少數民族考生創造了更多的升學深造機會。同時,國家對少數民族和西部地區儘量多投放高校招生指標,提高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升學率。

    為了加強民族地區高校學科建設和高層次人才培養能力,歷次學位授予審核工作中,都充分考慮民族地區的特點,在授權的學科範圍和增列指標上對民族地區高校和民族院校採取傾斜政策,同時授權西部有關省區自行審批碩士點。目前,西部有關省區高校已有博士點59個,碩士點640個,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15所,碩士授予權的高校及科研機構53個;內蒙古大學、雲南大學、廣西大學、新疆大學和延邊大學等5所高校進入“211工程”。此外,為支援民族傳統醫學的發展,在學科目錄中專門增設了藏醫學和蒙醫學;同時,國家對民族和西部地區高校建設給予了大力扶持。這些措施有力地支援了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

    我國民族教育體系基本形成

     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面實施,我國民族教育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受教育人口大幅度增長,如今共有1948.88萬少數民族學生在各級各類學校就讀,已基本形成包括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內的比較完整、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教育體系。

    記者從今天在北京召開的第五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上了解到,少數民族青少年和群眾受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教育品質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據統計,與1991年相比,2001年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少數民族在校學生增長39%,其中,普通高校在校生增長189%,達到約56萬人,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了大學生,有的還有了研究生和博士生;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增長131%;中等師範學校在校生增長20%;普通中學在校生增長83%;職業學校在校生增長52%;小學在校生增長20%。青壯年文盲率大幅度降低。

    民族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增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新華社 2002年7月26日

    

    


我國採取特殊政策措施加快培養少數民族人才
少數民族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
部分人大代表認為要大力發展西部地區民族教育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