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學術腐敗要雙管齊下  

    最近一段時間,中科院以及北大、清華等學府紛紛出臺自己的學術戒律,力圖在學術腐敗成風的情形下,廓清瀰漫在學術及科研領域的道德迷霧。細讀這些戒律,人們不難發現,它們並非要重新劃定科學道德的新規範,而是重申了一個“底線”。在目前的學術氛圍裏,強調這個“底線”,讓科技工作者和學者們謹記這個“底線”,是完全必要的,這有助於新的學術空氣的形成,有助於清除學術腐敗的思想根源。

    學術腐敗的産生有著大環境的影響。一是科學研究被投入生産後,能夠産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即使從事的是人文科學的研究,科研成果也能帶來名利雙收的燦爛前景,正是利益的驅動,讓一些熱衷於走捷徑的人成為科學殿堂的偽君子;此外,道德水準的滑坡也使得遵守科學道德的成本增加了。因為,在抄襲、剽竊、捏造等行為被環境“默認”的情形下,少數恪守門規的人必定在學位及職稱評定,乃至分房子、長工資等問題上處於下風。要實現科學道德的整體好轉,必須讓這種“默認”變成控告,其途徑一是“千夫所指”,二是“法網恢恢”。

    從國外治理學術腐敗的經驗看,道德重建與制度建設必須同時進行。道德建設是要在科學工作者的內心確定一個自我防範機制,制度建設則是為了營造一個公平的學術環境,讓誠實的人感到安心,讓作姦犯科者揪心。只有道德建設和制度建設並重,才能做到標本兼治。在目前大力強調道德建設的

    情況下,我們有必要呼籲同時強化制度層面上的建設。

    多年來,在學術道德、科學倫理方面的制度安排是有一定疏漏的,科研基金的分配、博士點的評定、教授職務的評審乃至博士碩士的論文答辯,都存在著一定的人情色彩。就像一些地方存在“跑官”現象一樣,學界也同樣存在著頻繁與多層次的“跑動”,腿腳不勤就失去某種科研和學術待遇的事情屢見不鮮,這極大地助長了歪風邪氣的蔓延。此外,多年來,對觸犯科學戒律者的打擊力度顯得軟弱,一般都是內部處理了事。相比之下,在那些學術制度建設比較完善的國家,一旦發生抄襲、剽竊事件,當事人立即名譽掃地,在學術上翻身的可能性很小,很可能還面臨智慧財産權訴訟——這樣的高成本讓學術腐敗行為大大收斂。

    在我們呼籲科學道德建設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科學制度的梳理、評估和拾遺補漏,不要“餓死膽小的,撐死膽大的”。(蔡方華)

    《北京青年報》2002年3月4日


不許剽竊、偽造 清華出臺教師“十戒”
學術腐敗“黑名單”:中國名牌大學都在列?
科技大國也有腐敗現象 專家談美國學術"打假"
湖北學者提出要“重拳出擊”遏制科技界腐敗行為
從制度上遏制“學術腐敗”
——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李主其
從反學術腐敗到反反學術腐敗中的腐敗
學術腐敗為何猖獗 對北大博導剽竊事件的三點反思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首次向媒體公佈2001年學術腐敗案件
官員“研究”與學術腐敗
教授們過得太舒服了嗎?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