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後我國中小企業面臨三大挑戰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昨天應邀在上海企業發展論壇發表演講説,在入世背景下,中國中小企業正面來自外企競爭、企業自身內部缺陷和市場環境不完善 三方面的嚴峻挑戰。

    李國光指出,入世後,我國的中小企業無法再像從前那樣在國內市場中尋求政府的特殊保護,而必將面臨五個方面的壓力,即:

    ——關稅大幅降低,除少數幼稚産業外,政府不可能採取非關稅措施對中小企業進行保護;

    ——5年內配額、許可證、特定招標等非關稅保護措施將被徹底取消;

    ——3年內流通領域國內經營權和進出口經營權將開放,外資設立分銷企業的地區、數量和股比限制將不存在,尤其是允許外企在華設立分銷體系;

    ——單純高科技中小企業將面臨國外同類資本和技術密集型企業的強烈衝擊;

    ——由於高效率低成本新技術可以代替一定的手工勞動,部分單純性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將喪失勞動力成本優勢,一批品質不上檔次、管理粗放、經營混亂的中小企業將遭淘汰出局。

    李國光認為,在外企競爭壓力加劇之外,當前我國本土中小企業還面臨自身內部缺陷的挑戰。産權制度不盡合理,産品結構嚴重雷同、低水準重復建設、技術含量低、産品檔次低、缺少科學的經營戰略等結構性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單純靠降低成本和降價來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李國光説,而制度性風險、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所導致的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生産經營投入不足,進而致使技術創新投入不足、技術研發能力薄弱,這嚴重影響了中小企業的後勁推動。

    在市場環境方面,李國光認為,我國中小企業同樣面臨諸多困難。政府管理體制不健全,缺乏針對性的中小企業發展的産業指導和發展規劃,相關扶持中小企業的法規也一直沒有出臺,這致使中小企業喪失了許多發展良機。對中小企業的國家政策扶植體系也尚未形成,按照企業規模和所有制制定扶持政策的格局尚未徹底改變,稅收、土地、資産負債接調整等方面的政策適用不平等依然存在。此外,正常融資渠道不暢,融資難是中小企業的首要難題。銀行信貸缺乏擔保,而直接融資創業板千呼萬喚不出來,二板市場也未建立。因此大量的中小企業只能一直從事高利率、高風險的非規範的民間融資。而我國目前的政策與法律對中小企業市場平等關係、平等待遇缺乏具體規定和充分保護,使得中小企業的利益經常被侵犯。

      “入世”為我國中小企業帶來機遇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國光昨天應邀在上海企業發展論壇發表演講時説,對於廣大中小企業而言,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帶來了很多發展機遇,為加速中小企業與國際市場的接軌,增強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意識,促進企業管理水準的提高等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李國光是在談“我國加入WTO與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法律問題”時説這番話的。他認為,中小企業面對“入世”的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國民待遇與産業準入。李國光説,目前中小企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市場準入問題,其實質是公平待遇問題。WTO規則是一套對所有成員國都有效的“遊戲規則”,我國許多部規範的市場規則將因此受到強制性約束,特別是WTO規則中的國民待遇原則,要求賦予內外資企業平等的國民待遇,這為解決中小企業特別是非國有中小企業的非平等待遇問題帶來了重要契機,對中小企業的限制和禁區正在逐步減少和取消,使中小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公平、秩序不規範以及“三亂”等現象可望得到扭轉,從而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資本市場與金融服務。“入世”後,外資銀行經營業務的地域、領域限制證在逐步取消,政府正逐步向外資銀行放開人民幣業務及金融零售業務的經營權。外資銀行優質、靈活、方便的服務,將會為中小企業間接融資開闢新的渠道,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及時、足額的資金支援。國外風險投資的進入和到海外資本市場上市,對中小企業特別是成長型中小企業將成為可操作的現實。中小企業運用資本經營以購並手段實現低成本擴張,向國際化發展更為便利;

    ——市場開放與出口環境。李國光説,WTO規則中的非歧視原則要求平等放開各成員國市場,我國中小企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走向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從而促進我國出口貿易特別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産業出口的發展;

    ——關稅降低與生産成本。李國光説,對於原料要從國外進口的生産企業而言,關稅的降低必然會降低原料的採購成本,從而降低産品的生産成本。同時機電産品及成套設備的關稅將繼續走低。有利於中小企業引進先進的生産設備,提高生産設備及控制手段的現代化水準,降低中小企業的固定資産投資成本。

     新華社 2001年12月17日


將中國中小企業引入納斯達克
重要性日增的中國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為何貸款擔保難?
央行:中小企業貸款滿足率逾七成
中小企業是香港經濟的動力
四大機遇擺在我國中小企業面前
中小企業貸款增長10%
APEC“會診”中小企業
中小企業加快改造步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