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農業能否走出國門

    在負重中前行

    如果説得改革風氣之先、走在現代化前列的東部農業是中國農業的先鋒,那麼中部農業因為中部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厚重的歷史積澱以及橫貫東西的傳承責任,一直在負重前行。

    湖南農業就是中部農業的一個典型。湖河密布、雨水充足、土壤肥沃———老天給了三湘大地足夠的資源,三湘父老也以自己的辛勤耕作回報老天。資料顯示,湖南主要農産品産量在全國的排位:稻穀居第一,生豬居第二,柑橘居第三,烤煙居第四,淡水産品居第五……

    不獨湖南,就整個中部而言,在短缺經濟時代,中部地區就是中國農産品的主要供應地。即使現在,中部仍是中國大宗農産品的主要産區。

    然而,在經濟環境從絕對短缺走向相對過剩時,中部農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拿湖南來説,無論稻穀,還是蔬菜,無論生豬,還是水産,現在很難找到一種不愁銷路的大宗農産品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十幾年間,湖南農産品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賣難現象。同樣是賣難,産糧大省的農民承受著更多的痛苦與煎熬。

    中國農業必須調整結構、提高水準。然而,調整是戰略性的,過程是艱難的。就在這艱難的過程中,入世的鐘聲已經敲響。中部農業和全國農業一樣,不但要承擔國內市場飽和的壓力,還要迎接國際強勢産品的競爭……

    經過多年的負重之後,中部的農業還要負重,還無法歇氣,片刻都不能夠。那麼,出路何在?

    優勢的相對論

    面對兵臨城下的國際農産品競爭,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湖南人有這樣的自信。這自信,來自湖南人對自身農産品優勢的辯證理解,以及對機遇的成功把握。

    “在短缺經濟時代,湖南農産品的數量就是優勢;但在相對過剩的時代,這種優勢如果沒有農産品的品種優勢、品質優勢相輔助,優勢就會變成劣勢。”總結了歷次農産品大路貨賣難的經驗教訓之後,湖南省分管農業的副省長龐道沐得出了這個“優勢的相對論”。

    近幾年,湖南省把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放在了提升農産品的品質上,並且初見成效。經過品種改良,湖南的一些優質稻種的米質已接近或超過泰、澳、美等國家的優質米,80%的湘豬已實現三元雜交的優質轉化,蔬菜、水産中的優質品種也足以與國際同類産品一爭高下。

    面對入世後的農産品國際競爭環境,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必須主動聯繫國際市場,把自己的優勢産品打出去。在這方面,湖南誼信公司給了湖南人一個良好的啟示。

    2000年,廣東誼信農村産業發展總公司與新加坡有關方面簽訂了年加工出口3.6萬噸蔬菜、2萬噸大豬分割肉和4000噸乳豬的長期供需協議書。此後,握有農産品出口“巨單”的廣東誼信申報的“農副産品貿工農一體化出口創匯項目”獲國家計委批准。於是,廣東誼信揮師湖南,斥資1.5億元成立湖南誼信創匯農業實業有限公司,由湖南誼信專門負責組織生産,提供貨源。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定單,沒有市場,再優質的農産品,它的優勢也只能是潛在優勢,而不能轉化成現實的競爭力。在這方面,我們應當感謝有國際市場開拓能力的誼信公司。”岳陽市政府一位負責人這樣補充詮釋著“優勢的相對論”。岳陽市依傍洞庭湖水,土質疏鬆肥沃、生態環境良好,是無公害蔬菜生産的上選之地。如今,岳陽已成為湖南誼信的蔬菜生産基地之一。

    龍頭的自信

    千方百計擴大出口,既為湖南的優質農産品找到了國際出路,也為湖南農民在國際競爭中提升農産品的整體品質創造了條件。這是湖南人從誼信公司組織農産品出口創匯中得到的啟示。

    説到誼信公司,有必要介紹一下易瓊芝女士。這位廣東省社科院原農發所所長歷來主張:走外向型發展之路是中國農村經濟實現騰飛的最重要的一環。為將此思想從理論和實踐上確立下來,易瓊芝積極參與和發起創辦了中國農村外向型經濟研究會,1992年籌措資金組建了廣東誼信農村産業發展總公司。2000年,易瓊芝任湖南誼信董事長。

    “實際上,具備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産資源的中部各省,在發展創匯農業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力和後勁。關鍵在於政府如何引導,以及有沒有一個實力強大的農産品出口創匯企業充當龍頭。”易瓊芝如是説。

    當好龍頭一要自身筋骨強硬,二要帶動農民致富。在國際定單和農業産業化經營模式的保障下,誼信做到了這兩條。湖南誼信農副産品貿工農一體化出口創匯項目,是目前湖南全省最大的農副産品出口項目。如今,誼信公司已擁有湖南最大的蔬菜出口加工基地、最大的乳豬出口生産基地和最大的集約化養豬場,可吸納近3萬農村勞動力參加生産並提供1700多人在加工企業就業。

    “只要我們把自己做大做強了,把自己和農民的利益關係擺正了擺合理了,我想我們帶動湖南一部分農産品走出國門的路子就會比較順利。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包括湖南在內的中部地區,也能走出一條出口創匯的好路子。”

    這是易瓊芝的自信。

    主動出擊要有章法(編輯點評)

    法眼

    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面對入世後國際農産品的挑戰,湖南人採取了積極的姿態。誼信公司在湖南的實踐再次告訴我們,中部農業不僅在國內農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完全可以走出國門,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但是,主動出擊不是盲目出擊。中部農業要真正發掘出內在潛力,提升農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還要有紮實的準備,做細緻的工作。

    第一,要有確實過硬的優質農産品。任何産品在市場上的競爭,首先要靠品質優勢,其次才是規模優勢。客觀地説,從普遍範圍看,中部地區的農産品目前還是規模優勢多過品質優勢。而在以大路貨為主的情況下,規模就難以形成優勢,甚至會變成包袱,變成劣勢。因此,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提升農産品品質,是中部農業走出國門的基礎性工作,也是眼下的當務之急。

    第二,要有可靠的市場銷路。誼信公司如果不是靠著自己強大的實力、良好的信譽獲得了新加坡市場的定單,他們就難以帶動湖南農民走出口創匯之路。從這個意義上説,擁有國際市場定單是中部農業走出國門的關鍵一步。加大政府宏觀調控和扶持力度,有助於中部地區創匯農業的快速發展。但是,如果地方政府在沒有市場把握的前提下,盲目擴大出口創匯農業生産基地,則給農民帶來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因為出口創匯的農産品一般品質較高、價格不菲,國內市場容量十分有限。過去我們曾有過的政府領導拍腦袋、瞎指揮,號召農民種這種那的行為,希望不要在中部農業走出國門的過程中重演。

    《人民日報》2001年12月17日


農業部廢止一批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
WTO與農業品牌經營
農業部公佈被檢出"瘦肉精"企業名單
農業入世兩問
入世後農業結構再調整
溫家寶: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革命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