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經  濟
財  經
國  際
法  制
教  育
科  技
軍  事
文  化
體  育
健  康
旅  遊
讀  書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地方通訊
華人社區
域外評説
世界博覽
圖片中國
文化週末
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中國跨世紀發展應正視六大問題

董輔礽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屆國力民生經濟論壇”會上,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在其所作的“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的跨世紀思考”主旨報告中指出,在下個世紀上半期中國經濟仍可達到較高的速度,但也必須正視和解決客觀存在的六大問題。

     董輔礽指出,改革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20多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改革的前20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平均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長,近幾年受通縮的困擾,國內生産總值的年增長速度逐年下降至1999年的7.1%,但1996-2000年每年平均仍可達到8.1%左右。在下個世紀,雖然中國經濟已不可能保持改革的前20年那樣高的增長速度,將進入經濟增長的次高速時期,但至少在新世紀的上半期,仍可達到較高的速度。在最初的10年,人們預計可以達到7%,這是可能的,或許還會更高一些。這是因為:第一,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每人平均的國民生産總值不過800美元,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們的生活水準依舊相當低,存在巨大的改善生活的要求,加上人口眾多,居民的儲蓄率很高,潛在的市場容量無比巨大,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第二,5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近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並積累了許多經驗,被計劃經濟壓抑的、中國人民中蘊藏著的巨大聰明才智正煥發出來。第三,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雖然面臨國外企業的巨大挑戰,但也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如能應對得好,就可以更多更好地利用外國的資本、技術、市場和管理經驗,加快自己的發展。第四,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更使中國作為發展中的國家可以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借助後發優勢,越過發達國家曾經經歷的一些發展階段,加快發展。當然,要根本改變落後的狀態,更大地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需經過長期的努力。

    董輔礽認為,中國經濟跨世紀發展,必須正視和解決好六大問題。

    首先,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仍或多或少地制約著經濟的發展。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其影響還會存在,不可忽視。 

    其次,人口和就業的巨大壓力將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巨大障礙。龐大的人口與有限的自然資源之間形成尖銳的矛盾,難以克服。在下個五年裏,每年將近有1200萬新增勞動人口需要就業。農村和城市還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釋放出來,要求就業。人口的老齡化已經到來。2000年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達7%,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2040年後這一比重將達總人口的1/4。這些對還處於經濟不發達階段的中國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不得不支付龐大的社會保障費用,並相應地減少用於發展的支出。 

    三是,資源的短缺問題正日益顯示出來。耕地、水和某些礦産資源(如石油)的短缺已經制約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北方地區嚴重缺水。在600多個城市中,缺水的有400多個,嚴重缺水的有100多個。農業每年缺水300多億立方米。有800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中國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目前年凈進口約5000萬噸,2005年將達8000萬噸。為進口石油和其他自然資源,每年需要支付大量外匯。 

    四是,農業和農民的收入問題正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目前中國農産品過剩只是一時的現象。耕地本來就短缺,建築的佔用和水土流失更使耕地迅速減少,每人平均耕地面積比1957年減少近3/5。今後,國內生産的農産品的供給不足是必須面對的。為數眾多的農民和有限的耕地,使得農民的收入難以迅速增加,2000年上半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僅增長1.8%。由於中國的一些農産品的價格已經大大高於國際市場的價格,通過提高農産品價格來提高農民的收入,已不可能,政府財政也無力補貼,增加産量又受到耕地面積的限制。除運用新技術和調整農業結構外,提高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是將大量的農民由農業轉向非農産業。僅目前需要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就達1.5億人以上。而且由於農村非農産業的發展速度大為放慢,向非農産業轉移的難度已遠遠超過前20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將嚴重制約需求的增長和國內市場的擴大。 

    五是,生態與環境的惡化已經障礙著經濟的發展。土地的荒漠化在急劇加快,水的污染更使得本已嚴重短缺的水資源更加短缺。生態與環境的惡化趨勢不扭轉,不僅會障礙經濟的發展,甚至會威脅人們的生存。 

    最後,經濟的全球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高新技術特別是資訊網路技術的迅猛發展,固然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也是嚴重的挑戰。在發達國家佔主導地位的國際經濟秩序下,經濟的全球化、高新技術的發展必定會擴大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許多發展中國家將更加無力與發達國家競爭,而且一步落後,將步步落後。以資訊網路技術的發展的應用來説,它給經濟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受益的首先是發達國家。那些文盲充斥、不會英語的發展中國家,如何能利用網路技術和在網上進行資訊交流和交易?為使我國不致落入這個怪圈,我們必須繼續改革,掃除制約發展的各種觀念的、制度的、社會的、要素的、管理的障礙,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利用和開發高新技術,抓住各種機遇,利用後發優勢,迎頭趕上,否則,滿足於已有的成就,孤立於國際經濟的發展主流之外,只能被拋在更後。 

    

    《經濟參考報》 2000.10.19

相關新聞

全國礦山生態環境惡化趨勢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環境污染每年損失2830億

農業比原子彈更重要——謝國民談“新世紀興農之道”

中國今年斥資90億元人民幣保護生態環境

中國對農業結構實施重大調整

北京加快構築三道綠色生態屏障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