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首頁
宏觀經濟
行業動態
地方經濟
農業經濟
企業風雲
IT浪潮
專家視點
中國名牌短命得的什麼病?

韋福祥

    第一,社會轉型時期的“浮躁病”是中國品牌發展最大的障礙。浮躁使得中國企業忽視品牌成長的自然規律,急功近利。以家電業為例,1995年,國內的家電品牌超過200個,到2000年僅剩下20多個,短短的5年時間品牌被淘汰了90%。問題在於中國的許多企業只想蓋大樓,不想打地基。

    第二,理論的匱乏和混亂是企業品牌戰略缺乏強有力的支撐,在品牌經營上只能照搬國外品牌經營的理論,難免“食洋不化”。

    第三,品牌的道德“盲區”。傳統文化導致中國商人無意識的自輕自賤,在擔負社會責任方面顯得被動和不那麼理直氣壯。信用的缺損是中國“名牌”短命的最主要原因。“巨人”的衰落、“三株”的頹敗和“延生護寶液”的銷聲匿跡都充分説明瞭這一點。

    第四, 品牌“人格化”的約束。要適應未來網路經濟和資訊化社會的要求,中國品牌的發展歸宿應該是市場化和國際化,而不是單純的自我化和民族化。中國一些品牌的成長史帶有明顯的個人色彩和時代特色,所以,品牌的自我化和民族化是很多中國品牌的特徵,而這正是中國品牌走向市場化和國際化的羈絆。“愛多”王朝的沒落就是一例。當然,國際化並不是不要民族化,牛仔有牛仔的情調,旗袍有旗袍的風韻,越是想要在國際上立足就越要強調民族化。當然,這種民族化已經是融入了國際化的民族化。

    第五, 國家品牌形象弱化對企業品牌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每一個品牌所代表的都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單個品牌對國家品牌形象的形成會産生漸進性的影響。而單個品牌影響的積累便構成了國家品牌形象。國家品牌的形象一旦形成,會對企業單個的品牌産生致命的影響,這種影響一旦形成很難短期內發生改變,如在國外中國産品的境遇即是如此。

    第六, 惡劣的外部環境阻礙了中國品牌的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天津商學院

    《中國經營報》2001年10月17日


大學女生狙擊名牌
12種牙刷被評為名牌
國有名牌一半是家電
上海剩兩個半中國名牌
“中國製造”呼喚名牌
聲明:中國名牌産品評價不向企業收費
申請中國名牌産品必須具備10個條件
臺商名牌“統一”在武漢
封殺假名牌 秀水賣什麼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