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發揮比較優勢 重整農業結構

     中國正在邁向WTO,入世對中國農業生産和農産品市場將産生長期而深遠的影響。在國內、國際雙重壓力下,各地都在調整農業結構。但目前這種調整呈現一邊倒傾向,地區結構趨同問題非常突出。實施基於比較優勢的作物區域專業化佈局,逐步建立融入全球的國家農業區域分工體系,各地區重點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項目,將成為新階段我國農業增長的重要源泉和農業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

    客觀存在的區域比較優勢,為各地區因地制宜推進區域專業化,並通過區際商品交換,揚長避短,從而從分工與交換中獲益提供了物質基礎。我國應按照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原則,重整種植業區域結構,各區域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産品,各類農産品形成相對集中的主産區,抑制地區間無序競爭,以提高我國農業資源的整體配置效率和農業整體競爭力。現將基於比較優勢的區域主導作物配置方案概述如下:

    東北區:發展以優勢作物大豆、玉米、粳稻為主的糧食生産,鞏固黑龍江大豆生産在全國的主導地位,提高黑龍江、吉林兩省玉米的生産量和商品率,逐步將東北區建成我國穩定的商品糧(玉米、大豆和粳稻)供應基地。

    華北區:穩定優勢作物小麥、玉米和花生的生産,適當增加大豆、棉花的産量,調整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並且將河北、山東兩省作為區內農産品生産的主要基地加以扶持。

    江北區:發揮稻、小麥為主的糧食生産優勢,把江蘇、安徽逐步建成全國商品糧基地,重點發展優質大米、小麥,以滿足國內不斷增長的需要。同時,著力建設該區的優質棉生産基地來滿足區內棉紡織業的需要;發展長江中下游的油菜生産,進一步增強食用油的供給能力。

    江南區:水稻和甘蔗是該區的優勢作物。今後的發展方向是充分利用本區水田資源豐富、熱量充沛的資源優勢,發展優質水稻的生産,可以利用低産水田進行玉米、水稻的復種水旱輪作,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改善糧食生産結構,充分發揮現有資源的生産潛力。同時,積極推進蔗糖、橡膠等熱作生産基地建設。種植業和畜牧業的優勢在弱化,應積極發展水産、林業和創匯農業。

    西北區:甜菜、棉花、小麥、玉米是該區主要優勢作物。該區地乾旱少雨,氣溫日較差大,具有優越的光量和光質條件,應建設優質特色農産品(棉花、小麥、玉米和甜菜)基地,積極發展林草業與牧區畜牧業,農業發展應與生態環境改善協同推進。

    西南區:煙葉、薯類、油菜、甘蔗、稻穀和畜産品在該區具有比較優勢。畜牧業發展所需飼料完全依賴外調不現實,玉米雖然不具有比較優勢,還要適當擴大播種面。該區應搞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增強本區優質大米、油菜和薯類的供應能力,退耕還林還草,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發展特色農業。

    建議政府採取以下調控措施,促進作物區域專業化佈局、適度規模化生産、産業化經營,以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優化作物區域結構。

    1、從流通領域入手,發展農産品專業行銷組織。一方面,鼓勵主産區的農民成立自己的各種合作組織,將分散的農戶組起來闖市場,提高農戶的談判能力,有利於農産品批量進入市場,最大限度地降低農産品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制定優惠政策,降低從事農産品經營的初期進入成本,鼓勵各類商業組織進入農産品流通。

    2、放棄糧食區區自給政策,擴大作物結構調整空間。各區域對缺乏比較優勢的作物應“有所不為”,從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出發,在維持一定自給水準下,減少生産,充分利用區外市場調節缺口,重點對具有比較優勢的作物“有所為”。

    3、邊際資源退出生産領域。

    邊際耕地:進入9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國農産品供求關係發生了質的變化,供不應求的農産品幾乎不存在,為大規模實施“一退三還”(即退耕還林還草還湖)提供了物質基礎,果斷地將生態脆弱區的邊際耕地資源退出農業生産,轉向畜牧業和生態産業,建立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種植業體系。

    邊際勞力:過剩勞動力滯留在種植業是我國穀物等初級農産品勞動生産率低、在國際市場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將種植業中過剩的勞動力轉移出來,既可提高種植業産品競爭力,也可拉長農業産業鏈和有效地提高農業資源的整體配置效率。

    4、制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區劃和規劃,引導農業區域分工。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水缺的國家,糧棉油等土地密集型大宗農産品已經不具國際比較優勢,加入WTO對我國種植業的影響衝擊超過其他任何行業。因此,應充分利用WTO規則中的綠箱政策條款,改善國內農業生産條件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目前要針對我國水土資源約束、特別是缺水問題,制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區劃和規劃,通過提供有效的基礎設施等公共産品,推進國家農業區域分工,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力。

    5、建立地方政府行為硬約束機制,打破地區封鎖。這是塑造真正市場競爭意義的區際關係的重要前提。(1)應儘快制定實施反地區壟斷法,規範地方政府行為。(2)應構建有效的風險約束機制,抑制地方政府在處理區際經濟關係時的搏弈傾向。(3)建立科學有效組織約束。由於組織約束對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的約束帶有較強政治意義,因而它是一種硬約束。關鍵是要將“區域市場開放度”等指標列入政績考核範圍,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

    (注:東北區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華北區包括內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和陜西;江北區包括上海、江蘇、安徽和湖北;江南區包括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江西和湖南;西北區包括新疆、西藏、甘肅、寧夏和青海;西南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雲南。)

    

    《光明日報》2001年9月11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