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現行糧價政策的缺陷

    糧食購銷企業未真正執行政策

    如果單純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很簡單:糧食少了價格就升,農民就會多種糧;糧食多了價格就跌,農民就會少種糧。這樣的判斷符合經濟學邏輯,但對於農民來説受不了。

    中國古話是“谷賤傷農”,糧食多了會傷害農民。也就是説,雖然聽任週期變化符合經濟學邏輯,但對農民來説只有那麼點家底,他經受不起這樣的折騰。因此在客觀上,從具體的國情國力出發,用各種辦法扶持農民、補貼農民,就成為各國政府的普遍做法。

    我想中國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的所作所為正是為了避免“谷賤傷農”,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才採取保護價的辦法。但是從經濟學來説,一旦保護價高於市場價就會誘導農民多種糧,而糧食越多,市場價就越難回升。這是一個很大的悖論:如果不保護,市場的風險就都扔給了農民;但政府一保護,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市場信號,使農民盲目生産。這確實是很困難的抉擇。

    我覺得在糧食價格上保護農民是必要的。中國現在仍處於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為了比較平穩地過渡,採取一些過渡性舉措是必要的。要從整個經濟運作的實際狀況和客觀要求出發,不能簡單地判斷某個具體政策是市場舉措或是計劃舉措。

    對於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它有點像在糧食期貨中做“多頭”。敞開收購就好比是做“多頭”,即全部吃進。就國家的財力而言,這是有可能的。

    但是,做期貨的人都知道,就每一次具體的交易而言,很難説到底做“多”對還是做“空”對,做“多”可能贏也可能輸,做“空”也是如此。勝負要取決於你對形勢的判斷,還取決於你的實力和手段。

    從形勢判斷,以保護價避免“谷賤傷農”是必要的;就國家的實力而言,財政對保護價也是支付得起補貼的。但是操作的手段有問題。貨打比方,我已經下決心做“多頭”了,而且也有實力做“多”,但我是老闆,我不直接操盤,而是下指令讓操盤手去做。因此操盤手聽不聽我的指令就成為成敗的關鍵。如果對於老闆的指令操盤手是反著做的,就算老闆有再多的錢也會被他搞得傾家蕩産。

    糧食保護價收購3年來最大的問題就在這裡。政府已經下定決心:我做“多頭”,到最後我掌握社會的全部糧源;而糧食總是有需求的,不管誰來買,我再順價銷售就是了。這個思路在邏輯上完全成立,但問題就在於絕大多數地區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並沒有真正按保護價敞開收購。這就引發了極大的問題。就是這個思路在操作的過程中出現了大漏洞:我的操盤手不僅沒按我的指令全部吃進,反而是按比我低的價格自己在那裏買進、賣出,那就等於把老闆耍了。

    按保護價購進的糧食都堆在倉庫裏,而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卻在大量地以低於保護價的價格在那裏購進、銷出,致使庫裏的糧食根本無法順價銷售。我覺得不少地方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過去3年裏,實際起的就是這個作用。這導致兩個很壞的結果。一是原來的政策至少在理論上是可以運轉得起來的,不就是政府壟斷嗎?但由於操作中有大漏洞,就轉不動了,再轉就轉成了無底洞。所以它使得原來的政策設想落空了。

    二是政府對農民以保護價敞開收購余糧的承諾,在收購部門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得到執行,所以“谷賤傷農”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最終是造成了兩極“傷害”:一是政府付出很大代價保護農民,但錢卻沒有到達農民的手裏;二是既然政府出了糧食收購的最高價,農民就認為還有需求,就還去生産,所以在已經出現供過於求的局面後,糧食的供給仍沒有及時調減,造成現在庫存過多,市價難以回升,農民收入增長的困難越來越嚴峻。

    對於糧食問題干預政策是必要的

    現在有人批評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政策,從理論的角度看也許有道理。但政府需要考慮的事情顯然不像理論那樣抽象。從經濟學角度對這個政策的批評,基本點是認為應當主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解決供求平衡問題。這從大的方向講當然是對的。

    但在供過於求的背景下,完全由市場去自動地恢復供求均衡,就等於是將市場風險全部交由農民承擔。不管農民的損失,糧食多了就讓其跌價,或許可以較快地恢復供求均衡。但是,這個過程中農民將受到什麼樣的損失、將會産生什麼樣的後果,你也要做判斷。

    在糧食問題上古今中外都不是只靠市場起作用,在當今的美國也是如此。1998年春,美國市場糧價低迷,克林頓政府就入市買了200萬噸小麥用於支援非洲,這就是採取非市場的手段在調節糧食的供求和價格。人們還知道羅斯福時期曾有過政府買了牛奶和小麥倒進海裏的事。所以不能認為搞市場經濟就不能有政府干預。現在回過頭來評價一項過去制定的政策當然很簡單,因為有結果放在那裏。但困難在於每一步往前走的時候,到底是該往西一點還是該往東一點,步子該邁多大,就不像回過頭來做評價那麼清晰了。

    總體來看,糧價政策沒有完全實現其目標。除了在理論上繼續爭論到底該用市場手段還是該用計劃手段之外,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這麼大一個政策卻沒有一支可靠的隊伍去執行,這是政策目標沒有實現的最基本原因。這涉及到很複雜的社會經濟體制和運作機制問題,不是簡單地用某一個理論就可以解釋清楚的。必須與中國的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體制狀況結合起來一起考慮。

    無論如何,有一條可以肯定,由於實行了保護價措施,使得市場糧價沒有跌到不可想像的地步,保護價多少起了一點托底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看到政府付了很大的代價,而實惠沒有都為農民所得,其中有很大的漏洞,但也要承認農民多少還是得到了一些好處。

    普遍的鑽空子説明政策有缺陷

    98糧改政策設計的核心,是按保護價敞開收購和順價銷售。以保護農民的價格收購的糧食又要實現順價銷售,也就是説在保護農民的同時試圖在財政上不增加對價格的財政補貼(可以補貼企業超儲的費用),這就等於政府只起了一個保護農民的仲介的作用。因為真的實現了這個目標,保護價與市價之間的價差就不是政府出,而是誰消費糧食就由誰出。

    隊伍的問題與政策設計不無關係。對於國有糧食購銷企業來説,政策設計是,這頭要按保護價敞開收購,那頭又要順價銷售,就是説政策對企業的約束是在這個過程中不許虧損。

    從糧食購銷企業來説,它至少會作三點考慮:一是如果以保護價購進的糧食順價銷售不出去,發生了虧損算誰的?二是如果市價遲遲達不到順價銷售的水準,購進的糧食遲遲銷不出去,企業沒有經營收入,職工的工資、福利怎麼辦?三是如果我這個企業堅持按保護價敞開收,但有的企業卻不這麼做,那就必然會出現誰按政策辦誰就吃虧的現象。

    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只要不執行政策的企業沒有得到懲治,就會有更多的企業不再執行政策,最終就造成整個政策被扭曲。在這三點考慮中,企業受政府委託執行保護價收購但如果發生虧損怎麼辦?這是最關鍵的問題,而我覺得整個政策設計中缺的就是這個部分。這就導致企業從自身利益出發,就有可能扭曲政策、不執行政策。

    而當初政策設計最理想化的地方也就在這裡:認為有了壟斷這個前提,不論以保護價收進多少糧食最終都可以實現順價銷售。只要做到順價銷售,政府在保護農民上所付出的代價也就不會太大。

    但這種設計有兩個關鍵因素沒有考慮到:一是沒有考慮到企業行為與執行政策的關係。以保護價購進的糧食達不到順價要求怎麼辦?這個問題不明確,導致糧食購銷企業産生疑慮和行為扭曲,結果就失去了壟斷糧食市場這個前提。二是沒有考慮到在按保護價敞開收購的政策下,農民會是什麼行為?農民看到政府公佈的保護價還可以接受,而且又是敞開收購,他就不會去調減糧食生産。這兩個因素相互作用,局面就會越來越複雜。

    因此我想,任何隊伍在執行政策時都可能會有品質問題,都可能會鑽空子,而這種普遍的、大面積的鑽空子、不執行政策的現象,顯然與政策本身的缺陷有關;而且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政企不分又加劇了矛盾。  

    

     中國農業資訊網 2001年8月22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