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亞洲經濟又亮紅燈

    在1997到1998年,大多數亞洲國家都遭受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好不容易這兩年剛剛有了點復蘇的跡象,近來卻又在面臨新一輪的嚴重的經濟下滑。不過這次這些國家經濟遭受的“疫情”從傳染源上看似乎不同於上次,上次的“危機病毒”是由貨幣投機家們傳播蔓延以至釀成大禍,而這次亞洲國家所面臨的新一輪經濟衰退卻是由美國資訊技術投資泡沫的轟然破滅所致。

    長期以來,亞洲國家兩個最大的出口市場是美國和日本,而從去年起,美國經濟開始急劇下滑,日本經濟更是扶不起的阿鬥,直到現在還深陷在經濟衰退的泥潭中難以自拔。在這種情況下,亞洲一些國家的出口和國內生産就只有“自吃閉門羹”的份了。諸如新加坡、中國台灣以及泰國等,今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開始重新步入下降通道,到第二季度下降勢頭進一步加劇。到今年五月底,新加坡的工業生産已經下降了11%。南韓和中國香港比起新加坡的經濟狀況多少好一些,估計今年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仍在2—3%的水準,但和2000年的9—10%的水準相比,下滑了可不是一點點。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的總出口,與過去一年相比也下降了10%,而在2000年初期,這一指標呈現為上升30%。只有中國目前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仍保持著較好勢頭,但出口卻因受到國際經濟的負面影響而出現了較大的滑坡。

    亞洲諸多國家從總體上看經濟規模都不大,但其開放度卻在世界經濟中處於領先水準,這些國家的進出口幾乎要佔到他們國內生産總值的一半。在過去的數十年裏,較高的開放度刺激了這些亞洲國家經濟的增長,但同時也使得這些國家經濟在面臨世界經濟動蕩時變得相當脆弱。現在更糟的是,亞洲一些國家經濟對IT的發展十分依賴,國內生産總值的很大一部分要依賴IT産品的生産和製造。如據摩根斯坦利估計,亞洲去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的2/5得益於向美國出口IT産品。但如今美國的電腦和電氣行業已經由盛轉衰,從去年5月到今年5月IT産品定單已經足足下降了1/3。現在有一種説法,認為美國之所以至今沒有從投資泡沫破滅跌入衰退深淵,就是因為他們將一些衰退因素輸出到了亞洲。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後期,資本大量從亞洲國家外逃像傳染病一樣,在整個亞洲地區播撒蔓延,最終使一些國家患上了經濟金融危機的“重病”。如今傳染“疾病”的渠道似乎又翻出了新的花樣,從美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延伸出來的IT産品供求鏈成了“經濟衰退病”的傳播渠道,而且正在向亞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播撒著使經濟一蹶不振的“病菌”。當然,如果亞洲國家經濟自身有著“健康的身體”,相信遭受這次源自美國投資泡沫破滅影響的後果不致像今天這麼嚴重。自上次危機之後,亞洲一些國家實際上並沒有吸取足夠的教訓,有些國家甚至那不過是經濟全球化趨勢“惹”的禍。現實情況是,一些國家政府看到本國經濟在危機後出現反彈如此之快,相應也就放鬆了對本國經濟結構的改革,稀裏糊塗地以為這樣的改革可以等一等。於是這些國家的國內企業減慢了對有問題資産處理的速度、放慢了減少債務負擔的步伐,國內銀行也對處理壞帳變得不溫不火起來。與此同時,一些國家的政府還不恰當地放開了對服務領域的管制,從而使本來能通過增加就業來抵消IT産品滯銷影響的機會從身邊滑掉。對亞洲一些國家來説,依然脆弱的銀行體系加上國內企業改革的淺嘗輒止,是制約國內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這些國家的商業銀行背負著沉重的壞帳呆帳負擔,即使央行降低利率,也很難刺激起商業銀行向企業提供貸款的熱情,從而也就起不到降低利率刺激本國需求的作用。

    亞洲一些國家政府現在正在面臨要求放慢貿易自由化腳步的壓力,但實際上這些國家的經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貿易自由化來支撐,因為只有出口實現多元化才能擺脫過去那種過分依賴美國市場所形成的尷尬局面。如果亞洲國家經濟相互之間更緊密地聯合在一起,也許同樣能夠更有效地擺脫對某個國家經濟的過分依賴。從現在的發展趨勢看,中國很可能成為推動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所以現在不少亞洲國家都把尋求聯合的目光轉向了中國。

    顯然,加強鍛鍊和不吸煙並不能保證人不生病,但它能使人從病中更快地康復。曾經號稱東亞“小虎”的幾個國家,現在就處在這麼一個狀況。加強國內經濟改革並不意味著不會受到國際經濟的負面影響,但國內經濟結構的不斷完善將有利於緩解國際經濟不利形勢對本國經濟的衝擊。現在人們最擔心的是,亞洲國家會一時受到美國經濟不景氣影響而放棄對國內經濟結構的改革,如果真這樣的話,亞洲國家經濟的“體質”就很難得到一個全面的提升,今後的麻煩自然也就不會減少而只會增多。

    國際金融報 2001年07月20日

相關新聞

世界經濟陰雲當空

美國怪現象:美元挺經濟軟

德國經濟疲軟政治右轉

美經濟前景仍不明朗

日本經濟第一次“惡化”

未來中國經濟的推動力在哪?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