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西部可建立三大次級經濟區

李國強

    西部一些地區的資源,由於長期開發甚至掠奪性開發,已經枯竭或開始枯竭。這些地區資源優勢的分佈發生了變化,隨著資源的減少有些已經開始衰退,不適應新發展;而另一些地區因重新發現,新的資源優勢不斷顯現出來,隨著這些地區的資源開發,必然會形成一些發展小區。需要把這些小區跨省跨區合理統一規劃,再由國家大的交通設施或其他大項目相連起來,形成新經濟區。如果不從新的經濟區去構設,讓這些小區各自為陣,很難形成強勢經濟,還會造成資源再度浪費。

    劃分西部次級經濟區,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它應包含自然、經濟、技術、社會等因素。自然條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質、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資源稟賦狀況的類似性、相關性;經濟條件主要包括地區經濟發展歷史、現有産業結構特點及未來的發展方向等;社會條件包括地區文化、教育、科學、技術水準的差異,以及民族自治區的適當完整性等。

    根據以往專家對西部的局部考察,建議注意劃分以下次級經濟區。

    建立“黃河上游多民族經濟區”,從龍羊峽到青銅峽之間1000多公里的甘、寧、青、內蒙古4省區的黃河上游地區,歷史上本來就是一個經濟地帶,有著豐富的礦産、水電資源,是西北、藏、蒙古三大少數民族和漢族聚結的核心區。在黃河上游建立若干個大型水電站,以解決這個地帶的能源問題;又以能源推動這個地區豐富的礦産資源的開發。通過資源開發發展該地區的工礦業,帶動這個地區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3000萬人民的富裕。這個經濟帶啟動的結果,將使這個地區成為西北廣大少數民族地區一個經濟發展中心。這個經濟發展中心的建立和發展,更長遠的意義就是重開向西的“絲綢之路”,通過歐亞大陸橋,打開西部國際市場,西進中亞、西亞和中東地區,充分發揮回族的民族優勢,提供伊斯蘭國家所需要的各種生活用品,有可能建立一個很大的西部國際市場。

    建立攀西經濟帶(攀枝花和西昌聯合開發區),以此為中心,重建由四川成都經西昌和攀枝花及雲南保山從德宏出境西通緬、印的“南方絲綢之路”,為大西南的工業化、現代化奠定基礎,簡稱“一點一線一面”開發大西南的設想。

    建立“海東——臨夏經濟區”,對開發和繁榮青藏高原有很大的意義。海東人口集中,約180萬人,在青海,這裡是農業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它又是歷史上茶、馬貿易的中心。現在這裡已成為農牧業兩大地區的結合部,在商業流通上,自然形成了販運和貿易中心。臨夏、海東經濟帶是將來發展牧區經濟的紐帶,搞流通的橋梁;進一步“以商帶工”成為一個供應青藏高原牧區所需日用品生産基地,以促進牧區經濟的發展。

    各次級經濟區要按照經濟手段協調區際利益關係,提倡區際之間按照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發揮優勢的原則,開展多領域、多層次、多形式的經濟聯合與協作,使合作各方都能從中得到實惠。比如,聯合發展區域市場,以形成區域大市場為中心,建設跨省區、佈局適當、流向合理的商品集散市場,促進省區間的商品流通,尤其共同向區外的貿易流向,以帶動經濟發展;以及組建區域開發銀行,尋求最佳的的籌資方式,支援區域重點産業的建設等。

    在區域發展政策中,要創造一個地區經濟合作的環境,促進生産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加快區域市場的發育和形成,提高規模效益及資源開發利用效益。

    

    人民日報 2000.08.31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