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專家認為農民增收重在非農

    近日,以著名農業經濟學家牛若峰的名字命名的牛若峰工作室在京召開農民收入問題研討會。與會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增加農民收入的許多問題是在農業之外。應在體制和政策方面清除農民增收難的障礙,跳出“三農”的思維定式,讓一部分農民到非農産業中就業,減少從事農業的農民數量,切實提高農民的權利,這是農民收入增長方向的現實選擇。

    改革現行體制調整相關政策

    牛若峰説,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1:1,這只是名義上的,其實際的差距比這還要大。因為農民收入不能全部用於消費,30%—40%的收入還要用於生産。他指出,增加農民收入應當從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方面進行改革,要調整國家城鄉關係的政策。

    農業部農業産業化辦公室副主任丁力強調,農民增收難的原因是體制和政策的問題。目前的龍頭企業限于過去的體制,很難起到帶頭作用。在基本經營制度方面,由於實行統分結合,“統”的這一部分限制了農戶的經營,農戶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經營主體。在宏觀管理體制方面,城鄉福利制度實行分離的體制,如城市居民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主要靠財政,而農村居民則沒有這些福利,這實際上就是人為地製造矛盾。因此,應打破這種社會保障,讓大家都成為自然人。

    減少農民數量提高農民權利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秦暉説,農民收入下降,農民負擔重,這都是表面的,農民問題説透了就是兩個問題:一是減少農民數量,二是提高農民權利。有人説,提高農産品的附加值,就能吸引市場要素,其實現在的高附加值農産品是以大量的低附加值農産品為代價的。他強調,農業經濟與其他經濟相比較,應當是一種保護的經濟,發達國家的農民是被保護者。在我國,農民不求反哺,但求準入,如勞務市場的準入、要素市場的準入。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郭書田説,20多年來,什麼時候權益鬆動了,什麼時候農民的日子就好過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讓農民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使農民獲得了發展工商業的權利。現在農村正在開展“三個代表”的思想教育活動,這一活動要聯繫農民權益的實際,要聯繫農民土地承包權益的實際。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應改革制度障礙,提高農民的權益。

    參加研討會的還有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司長李炳坤、農業部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柯炳生、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福垣等專家學者20多人。他們認為,解決農民增收,還應繼續做好農業這篇文章,繼續發揮鄉鎮企業吸納農村勞動力主渠道的作用,各級政府要積極組織農民外出打工,拓展就業空間。同時要繼續做好減輕農民負擔的工作。

    

     新華社 2001年6月12日

    

相關新聞

中國農民的社會保障

武漢農民1000萬元包鐵路

鄒廣嚴代表:農民增收要有新思路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