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國商業新走勢:國有資本大調整

    今年2月底,哈爾濱市商委在市商業工作會議上宣佈,從今年起全市國有商業企業將進行大規模的所有制調整,加大國有資本的退出力度。一方面通過産權轉讓,置換企業的國有性質,解除企業對政府的依附關係;另一方面通過一次性補償,置換職工的“全民”身份,解除職工對企業的依附關係。在具體實施上,該市表示將以先售後股、依法破産等方式加大國有資本退出的力度。預計3年內,大部分國有資本將從商業領域退出。

    而在此之前,重慶、鄭州等地也宣佈對商業企業進行所有制結構調整,國有資本將逐步從商貿流通領域退出。尤其以商貿城市為建設目標並以“商戰”聞名全國的鄭州宣佈國有資本淡出商業領域,更引得眾人對商業領域中國有資本去向的關注。

    跡象表明,國有商業企業機制改革正進入實質性階段,國有資本有選擇地退出流通領域的速度將會加快。

    政府轉變職能的體現

    其實,國有資本從商業領域撤出的最早嘗試應當是珠海市。1999年,珠海市聯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組建成立,該公司一成立即對所屬國有商業企業作了明確戰略定位:在保留優勢商業企業的基礎上,基本退出商業零售競爭領域,向物業出租管理、服務等第三産業過渡。為此,聯基公司擬定了《商業企業零售領域改革總體方案》,方案制訂出國有商業企業退出零售領域的詳細時間表,並將方案部署到作為試點的珠海百貨集團和珠海商業集團。按照聯基公司的《總體方案》,零售企業的改革要實現三個轉變:從經營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從銷售經濟向“鋪位經濟”轉變,從勞動密集型向資産管理型轉變,最終退出競爭激烈、微利低效甚至虧損的零售經營,由經行銷售型逐步過渡到資産經營型。

    珠海市國有資産經營管理局副局長杜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我們對珠海市的國有商業企業作了分析,珠海的國有商企近幾年的經營業績一直呈下坡態勢,加上我國對境外商業零售企業進入的限制越來越寬鬆,競爭愈演愈烈,珠海商企在零售業上顯然失去了優勢,從沒有競爭優勢的行業退出去,是珠海政府在國企改革上的首要選擇。杜卓強調,“退”的終極目標是從産權上徹底撤退。如果實在轉讓不掉,就下決心關門,這是唯一的辦法。

    去年4月20日,珠海市就國有商業企業退出直營領域舉行了座談會。珠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冼文強調,並非珠海不重視商業企業的發展,相反,今後恰恰要扶持大的零售企業,不管其所有制性質如何,只要能達到標準,都一樣對待。他説,珠海市相當多原本賺錢的零售企業走了下坡路,不是這些企業的負責人和員工的能力不行,而是體制的問題。將零售業交到市場中去,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改變的一個表現。

    9月,珠海百貨集團下屬7家小企業轉制完畢。11月30日,珠海百貨廣場競投開標 ,100多名職工以6800多萬元集團競標成功,開創了廣東商業史上最大一宗産權轉讓的先例。12月30日,珠海百貨集團下屬香洲商場被東莞一家企業以高出標的價31%的1 005萬元買走。至此,珠海只用了短短一年多的工夫,國有資本已完全撤出零售領域。

    建立主導有力的格局

    長期以來,我國商業由國有、集體經濟一統天下、壟斷經營,城市農村、大小商品都由公有制商業統包,其結果是造成官商作風,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渠道單一。如1 97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公有制經濟比重高達973%。自80年代初開始,國家開始逐步建立公有制為主、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體制。到1983年,公有制經濟在社會消費品總額中所佔的比重降至923%,1985年進一步降至847%。但由於仍要求國有商業行行搞主導,致使力量分散,資金不足,無所不為也就無所作為,這樣反而削弱了國有商業在流通領域中應有的作用,主而不導,導而不力。

    如今,隨著市場競爭機制的形成和經濟環境的改變,我國零售商業企業獲取超額利潤的時代已經結束,零售商業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已經從過去的15%降到目前的8%。究其原因是近幾年我國零售企業過度發展,從市場定位、商場佈局到行銷手段基本趨同,其增長速度超過了居民購買力的增長速度,從而導致購買力分流。有數字表明 ,北京的居民收入只有西方發達國家城市的1/10,但每千人擁有百貨商店面積為500 0平方米,竟然高出發達國家城市10倍。

    同時,國有商業攤子鋪得過大、過多,機構重復,交叉經營,不僅造成人力和設備的浪費,而且也導致資金短缺,無規模、無效益,削弱國有資本主導作用的物質基礎。如上海一條南京路上就擠著10家大型的百貨商店,鄭州“二七廣場”周圍有8家大商廈角逐,如此密集的佈局、相似的定位不引發商戰才怪。經營戰略缺乏中長期目標和全局性的平衡協調,給國有零售商業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加之買方市場的形成和經營策略缺乏創新,導致目前國有大中型零售企業銷售不暢、虧損增加、效益下降、經營困難,許多企業處於苦苦支撐和勉強經營狀態。據統計,1999年全國550家重點百貨零售企業商品銷售額為1228億元,比上年下降13%;商品銷售利潤為997億元 ,下降19%;重點大型商場虧損面又比上年擴大了近20%。

    國家經貿委貿易市場局局長黃海認為,商業流通行業作為一個競爭性的行業,確實沒有必要再保留很多國有獨資企業,現在國有獨資的商業流通企業應加快改制步伐 ,發展多元投資主體。一些大的企業效益比較好,應當抓緊時機發展多元投資主體,改變自己的股本結構。這樣不但可以擴大資本金來源,更重要的是有利於轉變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導師黃國雄教授説,從總體來看,國有商業要做一些調整,這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國有商業採取有進有退、調整結構、縮小陣地、抓住重點、規模經營的發展戰略,應該説是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要求的。今後政府應全力抓好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商品、重點企業、重點環節,抓好重要商品和大宗商品的主體經營,除此以外,所有的流通領域(包括飲食業、商業服務業)都可以完全放開,允許各种經濟形式自由經營,平等競爭,優勝劣汰,讓市場去決定它們的進退和存亡。

    黃國雄同時認為,我們既要摒棄傳統的國有商業“主體論”的錯誤觀念,也要反對國有商業只退不進、難以作為的悲觀論調。所有制不是決定企業生存的根本性條件,縱觀市場經濟發展的歷史,公營經濟、國有企業也有經營好的,私營企業每年倒閉的也不在少數。他説,流通産業是國民經濟先導産業,商業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生活的基礎,繼續發揮國有商業在流通領域的主導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現在的問題不在於要不要發揮主導作用,而在於怎樣發揮、發揮什麼、在什麼範圍內發揮?國有商業的主導作用重點表現在質的要求,不是量的擴充;表現在國有商業企業自身的實力、活力和競爭力;表現在對關係國計民生商品的控制力和支配力。在具體行業、具體環節、具體商品,可以有進,也可以有退;可以表現為絕對多數 ,也可以為少數,甚至完全退出經營。還表現在通過國有商業的模範、示範行為對其他形式的商業起到表率、引導和指導作用。因此,對國有資本退出商業領域不能採取一刀切的辦法,有的地方有力量搞得好的,能繼續經營應該允許其存在,繼續發揮優勢和經營特點。國有資本能不能存在應由市場決定,哪個地方、哪種國有企業、經營哪種商品,這個地方有沒有生存條件?這完全取決於市場需要和企業的經營能力。

    民間資本將如何表現

    國有資本退出後,會不會形成一個空白?北京銳迪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李飛認為 ,這個考慮是多餘的,國有資本退出後,自有新的商業資本進入。西方國家國有資本一般只在基礎設施和自然壟斷行業,不涉足像零售業這樣競爭性很強的行業,我國國有資本退出商業領域也是與國際大趨勢相吻合的。商業資本是最活躍的資本,只要有市場、有需求,就會有資本進入。並且零售業是潛力非常大的行業,國有資本退出後,會吸引很多民間資本向零售業轉移。

    專家認為,隨著國有資本逐漸退出,中國應該要大力發展民營商業,特別要把民營資本、民營企業家引進流通領域,擴大商業中的民營部分。對外開放首先要對內開放 ,對內開放要首先對民營資本開放。目前中國的民營資本已經有一定的規模,從發展來看,借助民營資本,發揮它的優勢和專長,能更好地為廣大消費者服務。

    對民營資本來説,應重點抓住大型超級市場、倉儲商店、大型專業店等新的業態 ,尋找新的增長點,而不要放在開大型百貨店上。也就是説,要利用資本,從人民最基本的需要出發,以經營連鎖超市、便利超市為主要形式,來擴大空間佈局和規模效應。

    李飛説,可以預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外國資本、民營資本、國有資本在中國零售業發展中會三者並存,但趨勢是國有資本越來越少,民營資本和外國資本會逐漸增加。在國有資本退出商業領域後,我們期望中國的民營資本能與外國資本形成一種鼎立之勢。

    《瞭望》 2001年05月1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