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千層浪 專家學者批駁“中國輸出通縮論”

    今年10月,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公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發表名為《中國因素》的研究報告稱,“中國已成為美國經濟收縮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全球通縮的火車頭”。羅奇認為,以出口增長為主導的中國經濟,在設定全球價格水準方面實際上已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以出口為主導的強勁增長對全球經濟通縮的影響也越來越大。羅奇據此認為,中國正越來越具備制定全球價格的能力,並成為導致全球通貨緊縮的因素。一時間,所謂“中國輸出通縮論”令整個經濟學界為之震驚,羅奇的這份報告在業界和媒體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中國不是全球通縮火車頭 專家反駁摩根斯坦利報告

    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存在物價低位運作,但並不能稱為通縮。而且,一個國家出現經濟問題首先要從自己內部找原因,才能解決問題。姚景源指出,首先該報告的前提就是不存在的。單純的物價下跌並不能稱為通縮。如果物價下跌的同時導致經濟衰退或伴隨著經濟衰退才能稱為通縮。但是我國在物價低位運作的同時,經濟是高速增長的。而且,中國物價的降幅也保持在1%左右,今年以來物價正在逐季、逐月地回升,所以,不能判定中國經濟已經進入通縮,更不能説“中國輸出通縮”。

    香港《中銀經濟月刊》撰文反駁“中國出口世界通縮論”:大摩説法言過其實。推論中國向全球“輸出”通縮,這僅看到了事情的表像,即中國出口商品的價格競爭力極強,卻忽視了重要的內在因素,中國之所以逐步變成“世界工廠”,完全是因為全球低通脹/通縮的現實使然。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飽受衝擊,開始形成低通脹/通縮的壓力。製造業要保住利潤,求得生存,只有尋求降低成本,這便凸顯了中國的成本優勢,導致全球製造業較多向中國轉移的情況。

    文章指出,中國製造業出口僅佔全球總額的5.3%,比重仍小,而且有相當部分是零配件和資本物,把世界通縮的肇因歸咎於中國顯然是“聳人聽聞”。中國還不具備在進口國零售市場訂價的能力,中國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壓力並不足以左右進口國的整體物價水準。

    著名經濟學家胡鞍鋼撰文認為羅奇將中國視作全球通縮火車頭的判斷不僅缺乏事實依據,甚至是不適當地誇大了一些事實。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説,中國實際上也是全球通貨緊縮的受害者。

    胡鞍鋼説,羅奇認為中國是全球通貨緊縮的火車頭,這一判斷缺乏事實依據,甚至是不適當地誇大了一些事實。比如他認為1996-2002年間,中國在亞洲對美國出口增長額中所佔的比例高達50%,由此認為中國已經成為經濟收縮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上,中國對美國市場的出口額,即便按照美國海關的統計來看也僅佔美國GDP總量的1.1%,無法構成美國通貨緊縮的原因。我們承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會加大全球生産能力過剩這一能夠造成通貨緊縮的因素,但不能由此將中國認定為全球通貨緊縮的原因,況且中國也是全球通貨緊縮的受害者。

    史蒂芬羅奇重新評價中國經濟現狀

    12月,大摩首席經濟學家認錯 重新評價中國經濟現狀

    “在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穩定的中國之際,對中國的無端指責沒有任何道理,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對中國的指責!”不到兩個月,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公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就對中國的經濟現狀做出了天壤之別的評價,前後態度的逆轉快得有些令人吃驚。

    羅奇説:“世界經濟形勢好的時候,中國的出口增長不是壞事。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我們就應考慮更平衡的方式,在出口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刺激內需。中國目前的強勁增長動力來自三個源頭:位居全球榜首的驚人的出口增長率,基礎設施的支出和外商直接投資。誰都知道,世界經濟一旦出現困難,就會有人尋找‘替罪羊’。我只是想提醒中國,中國可能會受到來自外界的不公正指責。”羅奇在用這樣的言論平衡自己發表的《中國因素》中闡述的觀點。

    羅奇承認,中國出口産品在美國國民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仍很低(不到10%),並未對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發展造成威脅。而在美國市場上中國的低成本商品不僅讓美國消費者受益,美國商界也由此提高了競爭力。

    史蒂芬羅奇發表研究報告《停止對中國的抨擊》:中國是世界發展最大機遇

    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發表研究報告《停止對中國的抨擊》。該報告稱:“世界經濟處境艱難。遺憾的是,這也是責難開始之時———人們在尋找造成他們困境的替罪羊。中國被引人注目地當成了替罪羊:不管是被稱為全球經濟低迷的根源,或被認為是創造就業機會的磁石,中國正日益被與造成世界經濟困境的重大問題聯繫在一起。然 而,一切都不能脫離現實,中國經濟的過渡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世界發展的最大機遇,而這絕不是一件壞事。”

    史蒂芬羅奇説,他期待著中國過高的40%存款率開始逐漸下降,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西方式的消費觀念以及西方製造的商品,這正是中國發展的第二階段——持續的內需急劇增長,成為從根本上推動中國購買力的巨大推動力。在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穩定的中國之際,對中國的抨擊會中斷關鍵的發展過程。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對中國的抨擊。

    人民網 2002年12月24日

    


北京駁斥“中國導致全球通縮”論
港刊駁“世界通縮中國製造論”
《中銀經濟月刊》駁“世界通縮中國製造論”
防止通縮惡化仍是制定政策立足點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