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通縮惡化仍是制定政策立足點

    2001年我國貨幣政策的取向,依然以“穩健”為基本特色;而貨幣與金融的形勢,也大略可用“平穩”來刻畫。這種平穩的主要表現就是,貨幣供應增長率、利率和匯率的運作態勢,均沒有發生大起大落的波動,從而為國民經濟的運作創造了穩定良好的環境。

    然而,2001年也存在若干值得高度關注的不利趨勢。很多研究者都同意,這種趨勢就是通貨緊縮重新降臨——在我看來,更準確的表述應當是:自1997年以來就在我國出現的通貨緊縮局面,在2001年繼續延續。通貨緊縮局面延續的證據是明顯的。就物價水準而言,除了城鄉居民消費價格在前三個季度有微不足道的上升之外,其他幾種主要的物價指數,特別是工業品出廠價格和生産資料價格指數,均呈下降趨勢並保持在負位上運作;就經濟增長而論,雖然超過7%的GDP增長率足以令人驕傲,但是,我國經濟增長率自1996年以來一直呈下滑趨勢,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再就貨幣供應來説,三個口徑的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均承續去年的下降勢頭,2001年繼續走低。同時,全社會的存貸款增長率,亦呈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和歐洲經濟的長期停滯,以及美國經濟自“911”以來呈現出全面衰退的跡象,充分表明瞭當前的通貨緊縮具有全球性質。

    

    基於上述分析,我們認為,防止通貨緊縮局面繼續惡化,依然應當成為我們2002年貨幣金融政策的基本立足點。

    

    防止通貨緊縮局面進一步惡化,當然需要努力保持貨幣供應的穩定。為了有效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認真分析我國貨幣供應機制中存在的梗阻因素。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貨幣供應增長率難以達到令人滿意水準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為如下三類:其一,就中央銀行來説,由於缺乏有效的操作機制,它對基礎貨幣供應的調控能力似乎日趨式微;其二,就基礎貨幣和貨幣供應的關係而言,由於構成貨幣乘數的主要因素,如存款準備金制度、現金/存款比率等存在較大的制度缺陷,基礎貨幣同貨幣供應之間的相關程度在明顯下降;其三,就全社會而言,是貸款在創造存款,而存款的增長又左右著貨幣供應的增長。因此,宏觀上貨幣供應未能實現合意增長率的關鍵原因,還是在於微觀上的商業銀行的貸款不能有效增長。上述分析意味著,在新的一年中,我們需要大力發展以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為主體的債券市場,由以進一步改善央行基礎貨幣操作的市場基礎,加強央行對基礎貨幣供應的調控能力;我們需要調整準備金政策,並完善貨幣市場的運作機制,以改變商業銀行對央行政策操作的反應不靈敏的現象;我們需要在防範風險的前提下,鼓勵商業銀行增加貸款,尤其增加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的貸款。

    

    需要指出的是,醞釀已久的貸款五級分類制度2002年全面實施,這種制度當然會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獲得一個謹慎且長期穩定的運作框架,但應當注意到,在這種分類標準實施初期,它將會對貸款的增長帶來負面影響。我們認為,綜合考慮各類因素,在2002年中,我們較難對貸款和貨幣供應的增長寄予太大的希望。

    

    貨幣政策發揮作用的又一重要領域是利率。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創造利率更充分發揮作用的條件,也應成為2002年貨幣政策的著重點。隨著中國加入WTO,隨著中國在更廣的範圍和更深的程度上融入全球經濟,我們自主制定和實施利率政策的空間正在不斷收窄。這就需要我們高度關注國外利率水準的走勢,高度關注國內外利率水準的差異,並積極尋找協調本外幣利率關係的可行之道。

    

    新年中需要注意的又一問題是人民幣匯率的動態。我們認為,鋻於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極為複雜,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不主動採取措施,應當是我們的基本方針。但不容忽視的是,自從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與美、日、歐等幾個主要經濟體之間的經濟實力對比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與我們周邊的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關係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中的很多帶有長期的趨勢性質,因而可能對我國匯率走勢産生長期性影響。對於這些變化,我們需要高度關注,並早做預案。

    

    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發揮資本市場的作用。解決當前經濟問題,尤其是要克服通貨緊縮傾向,我們的視野應當越出狹隘的銀行存貸款,擴展到高速發展的資本市場領域。顯然,在進一步規範現有市場的同時,大力發展包括二板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在內的多種形式的資本市場,努力為各種所有制形式、各种經濟規模、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援,是我們的工作方向。在這裡,進一步發展貨幣市場,進一步發掘溝通銀行信貸和資本市場的有效並可控的渠道,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來源:證券時報1月4日/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 李揚)

    


2001年中國經濟風雲錄:銀行貨幣政策大事記
下半年貨幣政策仍以擴大內需為主
央行有關人士透露:利率市場化年內有新舉措
央行首次公佈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王美岳委員:關於我國金融貨幣政策的建議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