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圓小康:億萬農民在努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暖熱了億萬農民兄弟的心。如何在農村實現小康目標,怎樣在部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農村有大量富餘勞動力的新情況下,解決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增收等問題,成了500多萬村幹部腦子裏反覆琢磨的新課題。日前,來自全國發達和欠發達地區的200多名村委會主任在南京就發展特色經濟、建設生態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先富帶後富等內容辯論交流,尋找新的致富途徑、經濟發展思路。

    “‘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民的增收問題,劉莊村的經驗是多種適銷對路的大棚蔬菜,讓無公害的高品質蔬菜為咱農民兄弟賺來美元。”被譽為魯西南第一村的山東聊城劉莊村支部書記劉耀首先談起了“種菜致富經”。

    “發展村級經濟還是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俺們東北那旮沓大豆出名。但是光种老品種不行,農村富裕還要靠科技,實現‘科技興村’、培育種植優質大豆現在成為俺們村最要緊的事情。”吉林省長嶺縣八十八鄉九十一村的老支書趙相文接過話茬。

    來自西部省份的村委會主任,在向東部富裕村虛心取經的同時,也就如何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生態農業、生産綠色産品、壯大旅遊經濟談了自己的看法。雲南省昆明市宮渡區六甲鄉福保村黨支部書記楊正寬説:“建設‘花園式新農村’已成為家鄉人們的共識。重慶巴南區花溪鎮民主村主任楊代南一口氣説了4個“生態”:生態觀念、生態環境、生態優勢、生態經濟。

    我國農村目前有72萬多個行政村,有相當數量的村子在奔小康路上還存在措施不力、資金不足、人才短缺等問題,這成為村委會主任們的重要議題。連續6年被評為省級“小康示範村”的遼寧省大連市大魏家鎮後石橋村支部書記陳玉硅説:“欠發達地區的村子在自身努力‘快跑’的同時,國家也應分門別類地給予政策上的指導和傾斜。另外,富裕地區對貧困地區的幫助也很重要。把先富村的資金優勢和落後村的資源優勢對接起來,把城裏的商業優勢與鄉村的資源、人力優勢結合起來,城鄉經濟統籌發展,農村的剩餘勞動力轉移才有渠道、人才培養才有依託、農民才可能增收,全面實現小康才有方向。”陳玉硅的一席話贏得場下農民代表的熱烈掌聲。(據新華社南京11月26日電)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2年11月27日


北京城區農業人口降至45萬
入世回眸:農業總體情況好于預期
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綜合開發投資模式
“三資”成為江蘇農業強勁推動力
日、歐農業發展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農業政策的關鍵在於與時俱進
江西農業邁向品質效益型
産業化推動韶關農業發展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