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院士呼籲“資訊化”打牢基礎  

    “古老的中國能不能一步實現資訊化?不發展現代農業,不改造傳統産業,對高科技裝備和産品的社會需求從何而來?高科技産品賣給誰?”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趙國良日前對各地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高科技浮誇提出批評。他的觀點得到了參加成都“中國科協2002學術年會”的院士和專家們的贊同。

    近年來,資訊革命所帶來的巨變舉世共矚,“資訊化”成為一種“時尚”。一些連自來水都不達標的小縣城甚至鄉鎮都試圖“大力發展高科技資訊産業”,一些市縣領導談起本地經濟發展規劃,言必稱“高科”,語不離“IT”,某些企業將“資訊化”、“高科技”作為一件華美的外套,去欺騙銀行、股民。

    在“資訊化”備受青睞的同時,一些在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的骨幹傳統産業境況堪憂。中國科學院院士聞邦椿、中國工程院院士屠基達等專家指出,瀋陽過去是全國機械製造業中心,但近幾年投入不夠,企業經營困難、設備老化;成都市航空工業潛力巨大,有眾多實力雄厚的科研機構和生産企業,目前發展困難重重,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些院士分析認為,中國目前尚處於工業化中期,目前首要的任務還是努力實現工業化,因為,發展高科技、推進資訊化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不能一廂情願地用資訊化代替工業化。

    製造業是傳統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朱高峰院士從幾個方面分析了中國製造業的現狀。一,我國製造業雖名列世界第4位,但總體規模僅相當於美國的五分之一,日本的四分之一強;二,製造業每人平均勞動生産率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僅為美國的二十五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六分之一,德國的二十分之一;三,製造業結構依然偏輕,表現為裝備製造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只有26.5%(1999年),遠低於美國、日本、德國水準;四,技術創新能力低,産業主體技術依靠國外,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産品少,依附於國外企業的組裝業比重大,國民經濟所需的裝備已形成依賴進口的局面,在裝備上每年有數十億美元進口;五,國企改革遠未到位,企業集中度低,大型骨幹企業少,而且圍繞骨幹企業的中小企業群體也未形成。現有3萬多家國有企業無一家能躋身世界500強。企業快速反應能力差,新産品開發週期平均為18個月,而美國不少産品已達到設計週期3周、試製週期3周。

    傳統産業和資訊産業發展是否矛盾?工業化與資訊化是否不可兼顧?院士們認為,恰恰相反。資訊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外資訊化進程的最大的推動力,正是來自傳統産業現代化過程中産生的對資訊産品的巨大需求。聞邦椿院士舉例説,機械工業升級換代需要大量的精密的數控機床,中國目前所生産的數控機床幾乎全部是國內生産機床,配上進口的數控系統,這一市場前景廣闊。

     據了解,東北、西南等老工業區有大量傳統産業急需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産業升級,實現自動化、數字化,然而苦於諸多困難,有心無力。只要採取措施,促進這一進程,就會為資訊産品開闢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傳統産業與資訊産業相輔相承的共同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林祥棣説,政府的現代化、資訊化也是資訊産業的助推器。一些國家政府各部門間已實現了政務電子化,政府公文在電腦間往來于各部門間。而我們還是紙上辦公,公文太多,一天一撂,三天一堆。推動電子政府建設,為電子産品創造市場,是一項拉動內需,促進資訊産業發展的有力措施,這方面政府可以大有作為。

    《解放軍報》 2002年9月09日


電子政務:將資訊化進行到底
資訊化對世界500強意味著什麼?
加快資訊化步伐 京城大企業要設CIO職位
中小企業資訊化如今火候到幾分
廣州家庭資訊化居中國前列
我國繪出第一張資訊化藍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