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三角洲農民生活越來越"市民化"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曾經是中國農民長期以來的期盼。不過在中國東部的浙江、江蘇長江三角洲地帶,這個被稱做“小康”的目標早已經被超越。

    東阪村是浙江東北部紹興縣一個只有193戶人家的小村莊,村莊東南角一塊數百畝的空地上,十幾棟歐式風格的別墅樓已經成型,更多的別墅也打好地基。小樓在碧藍的天空下顯得端莊素雅。

    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孔勇華介紹説,別墅樓是村裏請紹興市規劃設計院設計的,準備蓋180幢,讓全村居民都住進去。而村裏祖祖輩輩的宅基地將被用來蓋廠房,發展工業。“以前農村向來是村民自己圈個地就蓋房子,沒有整體規劃,房子的品質也難以保證。”孔勇華説。

    進村的道路也整飭一新,沒有農村常見的塵土、泥濘和禽畜糞便,只見整齊清潔的柏油馬路,以及兩旁的路燈和顯然經過修整的行道樹。孔勇華説,這個村是從1997年開始搞村莊建設的。“硬體”搞好後,村民的福利待遇也優厚起來。村民委員會向村民承諾:到2005年村民的自來水、煤氣和生活用電費都要由集體包下來。

    優美的人居環境和優厚的待遇有雄厚的經濟基礎支撐。東阪村去年的工業銷售收入有1.2億元人民幣,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是9800元,村集體可支配的收入有350多萬元。東阪村有21傢俬營工業企業,其中有兩家是中外合資。村集體的收入主要靠4000多萬元固定資産的租金。發展工業是浙江、江蘇一帶農村走向富裕的主要方式。統計資料表明,浙江省2001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4582元,江蘇蘇南農民純收入達到4990元。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潛力最巨大的區域之一,蘇南的鄉鎮工業和浙江的私營工業主要是從農村發展起來的。伴隨著迅速工業化的是洶湧的城市化浪潮,農民越來越象市民,農村越來越象城鎮。從1999年到2001年,江蘇省撤鄉並鎮628個,撤並村15萬個,江、浙兩省城市化水準均超過40%。2001年8月,浙江省還在中國率先實行城鄉一體化最低生活保障,把農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網路。在上海郊區,農民對就業市場特別關注,因為他們把到工廠做事作為獲得穩定收入的根本保證。

    城鎮化改變的不僅是農民的經濟狀況,還有他們的心態。紹興縣錢清鎮黨委書記姚明告訴記者,農民拿著錄音機、電子記事本到政府反映環境問題、監督排污的事情不斷增多。“在以前,這是根本不可能出現的事,那時農民們都忙著賺錢,無暇顧及這些。”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長江三角洲曾經以“鎮鎮辦廠,村村冒煙”著稱,鄉鎮企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環境污染一度成為經濟發展最沉重的代價。

    新華社 2002年8月29日


海南為農民建健康檔案
長江三角洲啟動“經濟一體化”進程
山東農民首次參加公務員競爭
讓更多的農民子女上得起大學
三大都市經濟圈競爭力分析
山東千名農民南下溫州學經商
長春農博會:百萬參觀者 農民近七成
王小魯:如何解決當前農民收入問題
胡鞍鋼:中國需要進行第三次“解放農民”
外國專家指導中國農民修建新型糧倉
長江三角洲成外商投資增長最快地區
推動三角洲區域協調發展 滬蘇浙謀求大聯合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