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長雲:農業創新要抓四個切入點  
姜長雲

    當今世界的農業競爭,與其説是單個産品的競爭,不如説是集良種、生産、加工、儲運、保鮮、包裝、行銷、科技等産前、産中、産後環節在內的整個農業産業體系的競爭。許多發達國家的農業,長期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整個農業的産業體系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新能力。我國面對加入WTO以後日益突出的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趨勢,要增強農業競爭力,提高農業對農民增收的貢獻度,關鍵在於著眼整個農業産業鏈,增強創新能力。我們在實踐中特別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企業家是農業産業化的靈魂,要把促進農業企業家的成長,當作建立農業産業化內在運作機制的中心,作為農業增強競爭力的重要依託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需求是千變萬化的,競爭者的格局也是經常不斷調整的,産業(産品)發展的影響因素,更是紛繁複雜。因此,一個産業或産品的興衰,實在是“兵家常事”。只要有富於創新精神的企業家,能善於發現盈利機會並不斷進行創新活動,農業産業化就不會游離于農業競爭力目標。

    在發展農業産業化的過程中,産業定位和項目選擇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家,再好的産業和項目都可能毀於一旦。如果説龍頭企業是農業産業化的龍頭,那麼,企業家則是龍頭企業的龍頭。要強化經營者利益的獨立性,鼓勵企業家的職業化發展,讓企業家轉行從政,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官本位”思想的反映,不利於企業家的成長。

    農村經紀人等各類農村能人,往往是企業家的雛形。要不拘一格地促進這些農村能人的成長,鼓勵其進一步成長為發展農業産業化的企業家。要結合宏觀體制的改革與創新,努力培育企業家本位的發展環境,為優秀企業家的脫穎而出提供良好的條件。

    二、打破産前、産中、産後相互脫節的農業宏觀管理體制,把加強産前、産後農業産業化薄弱環節的改進開發,作為增強農業競爭力的重點

    産前、産後系統是農業産業化的薄弱環節,發展農業産業化,必須尊重農業産業鏈的運作規律,打破産前、産中、産後相互脫節的農業宏觀管理體制,強化三者的有機聯繫;尤其是要把加強農業的産前、特別是産後開發,放到較為突出的地位。我們認為,在發展農業産業化的過程中,要提高農業的競爭力,産中環節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産前、特別是産後。就産後環節來説,對於提高農業的競爭力,加工環節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還不是加工,而是加工後的包裝、保鮮、儲運、行銷,甚至品牌管理。

    我國在這些重要方面增強農業競爭力的空間較大。輕視了這些方面,要增強農業競爭力,可能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以水果為例,由於包裝、儲運、保鮮、行銷等方面的技術條件落後,我國水果的出口能力低。目前,在我國水果總産量中,僅有2%左右用於出口,遠低於10%的世界平均水準。此外,當前我國名牌農産品比較少,即使是在國內市場上,國外名牌農産品的單位售價,往往也要高出國內同類産品好多倍。

    三、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支援農民和龍頭企業更好地利用新技術,提升農業産業化的發展層次和經濟效益,為增強農業産業鏈的競爭力提供有效支撐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從世界範圍來看,發達國家科技在農業增長中的貢獻份額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達80%,而我國現階段僅有39%。我國農業科技水準與國際先進水準的總體差距也很大,國外農業科技投資佔其農業總産值的比例,早在80年代中期就達到1.5%—2.0%,我國至今也僅佔約0.20%,不到30個最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的簡單平均數的1/3。

    為了更好地提高農業投入效益,要相對增加對農業的科技推廣投入和對省地縣農業科研機構的投入。與國外相比,我國農業科技開發投資少得可憐。根據資料統計,國際上用於科研、應用開發和産業化開發3個環節的投入比例,一般為1:10:100,而我國這一比例即使在上海等大城市也僅為1:1.5:26。前些年對農業推廣機構“斷奶、斷糧”,搞垮了許多地方基層推廣系統。近年來限定農業科研事業費,過分強調市場機制,將科研機構的注意力往往引向搞錢求生存,嚴重影響農業科研開發的健康發展。

    四、著眼于整個農業産業鏈,加強對農業污染的治理,加快與國際接軌的進程,並把改善食品的健康安全,作為增強農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許多專家認為,加入WTO以後,隨著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發展,中國農産品的“雙高”問題(價格高、成本高),將會構成其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障礙。我們同意這種觀點。但同時認為,影響農産品提高競爭力的最大障礙,可能不是“雙高”問題,而是相對比較嚴重的農業污染所引發的食品健康安全問題。因此,著眼于整個農業産業鏈,加強對農業污染問題的治理,改善食品的健康安全程度,是一項當務之急。

    為此,要加強農業品質標準體系、農産品品質檢測檢驗體系和商品安全法規的建設,加快其與國際接軌的進程。要建立和完善全國性的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和控制體系、危險病蟲防疫體系和農藥監測體系、動物疫情測報網路系統和動物防疫品質監測體系,從源頭上保證食品的健康安全。特別是要注意建立和完善“綠色食品”的技術標準、認證和檢測體系,推廣農産品産地標簽制度。要結合農業宏觀管理體制的改革,強化對農産品生産、加工、銷售的全程管理和檢測。

    (作者單位:國家計委産業經濟研究所)

     《經濟日報》 2002年7月29日


海峽兩岸“入世”後的農業合作問題
第六屆中國農産品暨優種交易會將在廊坊舉辦
上海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啟用
上半年農業稅收增長三成
外資農業在福建集美“開花結果”
“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研究與示範”項目啟動
楊斌避談歐亞農業利潤來源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