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研究與示範”項目啟動  

    7月15日,農業部、科技部和國家林業局在京聯合召開“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專項“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研究與示範”項目啟動會。農業部副部長張寶文出席會議並作了重要講話。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韓俊部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夏友富等專家就我國生態農業産業化發展模式和戰略、生態農業産業結構優化與技術策略、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技術保障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廣泛交流,為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會議由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長段武德主持。科技部和國家林業局的有關領導、課題承擔單位、協作單位、合作企業、示範區政府、行政主管部門和長期從事生態農業研究的專家共120人出席會議。

    張寶文説,我國生態農業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以生態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為主導的綠色壁壘在國際貿易中越來越重要。為了進一步解決生態農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加快我國生態農業的跨越式發展,“生態農業技術體系研究與示範”項目已被列為“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重大專項。

    該項目緊緊圍繞生態農業共性技術薄弱、産業化關鍵技術水準低、産業技術整合不配套和森林生態網路不健全四大難題,以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和食品安全為主線,開展生態農業關鍵技術和保障體系的科技攻關,建立支撐生態農業産業化發展的整合技術體系並作出示範。項目從生態農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技術整合和森林生態四個層面共設立18個課題,總投資12185萬元,其中國家撥款4425萬元,地方配套7760萬元。涉及64個單位,396名科技人員參與攻關。

    該項目完成後,將形成15—16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科技成果,有效控制農業生産自身的面源污染,使農藥和化肥等的投入減低25%左右,農業廢棄物利用率達到70%以上。研製開發4—6種新型無公害農藥,定型6—8個自控緩釋專用肥品種,建立一套農産品及環境有害物質快速檢測新技術和技術標準。建立健全森林生態網路體系“點”、“線”、“面”的資訊管理系統,提出森林生態效益監測與評價指標體系,使森林造林成活率達90%,保存率達85%。項目形成的技術成果在示範區、産業化基地和農業主産區應用,預計每年可産生直接經濟效益5—6億元,間接經濟效益20億元左右,將推動技術受益區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

    張部長指出,雖然我國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在生態理論和方法方面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生態農業核心技術不過硬,産業化水準低,主導産業技術不配套,保障體系不健全等問題。今後一定要依靠科技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把生態農業建設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改善農業生産條件和生態環境結起來,發展無公害農産品,把我國生態農業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準。

    張部長強調,為了保證項目的正常開展,取得預期的目標,各課題要成立由行政主管部門、課題承擔單位、合作企業及示範區政府組成的課題領導小組,加強領導、搞好協調。全體科技人員應在課題負責人的統籌安排下緊密配合,全力攻關。同時要重視技術推廣,廣泛安排試驗示範點和示範區,抓好典型引路,將該專項做大做強,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攻關取得的新技術、新成果,一定要及時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廣泛宣傳,形成新階段下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的高潮。

     新華社 2002-07-17

    

    

    


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向縱深發展
迴圈經濟理念試點珠江三角洲
生態農業:資金鏈受重創
我國生態農業覆蓋耕地1億多畝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