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夥消費在深圳悄然興起  
盧舒倩

    家住梅林一村的張小姐每逢採購日常用品時,都會叫上三五好友結伴而行。她們往往一起湊錢買單,合夥在超市裏買上許多日常用品。張小姐告訴記者,超市裏經常有“量大從優”的促銷活動,如買上十幾袋的薯片就比零星買單要便宜不少,大家一起合夥買後再按人頭分賬,這樣非常划算。

    像這種消費方式,還被不少人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合夥消費隨著“怎麼實惠怎麼來”、“怎麼方便怎麼來”的想法應運而生,漸漸走進市民的生活中,成為都市消費的一個潮流。

    合夥生活

    深圳市內一般的一室一廳要1000多元一個月,因此,幾個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共同分擔房租、水電煤氣費,是不少深圳人的選擇。

    在一家租房仲介公司裏,記者看到大量的尋求合租資訊單。一位單身的劉小姐告訴記者,她自己供了一套兩室一廳,現在想把空的一個房間租出去,這樣每月近千元的租金收入可以減輕她供房的壓力。不少租房人士也都是結伴而來,兩三個人想找一套房子合租。

    合夥雇保姆

    繁雜瑣碎的家務活令許多雙職工家庭不堪重負,雇保姆吧,住宿條件、經濟能力又不允許。於是,李師奶等幾個家庭條件相似的主婦合夥請了一個保姆,將保姆到府時間有效錯開,讓家政服務定時又鬆散、機動又靈活。李師奶説:“這樣我們收工後,就不用回到家裏又忙得要死,而且還很省錢,我們都能承受。”據了解,現在不少家庭就算是單身人士都非常熱衷於合夥請保姆。

    合夥打的

    上下班的高峰期,常能見到三人一夥、四人一幫合夥搭乘計程車的情景,每人只需支付10多元錢,既便宜又可躲避公交車的擁擠。

    在電腦公司上班的黃先生説,在深圳打的比較貴,動輒就要三四十元,所以以前一般不敢隨便打的。後來有一次發現和住得近的同事合夥打的並不是很貴,於是約上三四個住得相對集中的同事,每天早晚合打一部的士上下班,細算下來比搭公交車貴不了多少。像黃先生這樣合夥打的的人越來越多,甚至還出現了合夥包車的現象,包一輛麵包車,一個大家庭或一幫好朋友一起外出,方便實惠。

    合夥儲蓄

    每月發放工資後,除了日常花銷外通常還會有一筆節余,銀行裏的“零存整取”成了合夥儲蓄的理財工具。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宋小姐和其他10位同事,每月每人都會固定交納50元,集體辦一個存摺,到期後連本帶利分給個人。宋小姐告訴記者,零存整取的年利率比活期儲蓄利率高0.99%,又比定期儲蓄靈活,更重要的是,當你遇上什麼急事,這個零存整取還可“應急”。

    合夥送禮

    各種人情應酬有時令人應接不暇,過去送禮大都是各送各的,現在興起了湊“份子”,你五十、他一百,來個合夥送禮,再署上各自名字。有時,人多湊“份子”還能買到大宗家電,令收禮方既滿意又感動。王小姐公司的一幫同事就經常這樣做,“每個人花錢不多,禮品又上檔次,真是體面又省事。”王小姐的一番話代表了不少人的心聲。

    合夥租辦公室

    市區的寫字樓是黃金地帶,租金昂貴得使不少想當老闆的人望樓興嘆。於是同樓的兩三家公司合租一間會議室,或是幾位合夥人或兩三家小公司共同承擔費用合租辦公室,根據各自業務情況,有秩序地錯開辦公時間,已經悄然涌現。

    合夥旅遊

    在某學校教書的翟先生酷愛旅遊。每逢到了寒暑假便約上朋友去外地遊玩。對於旅遊消費,翟先生自有一套,他説:“一個人出去玩無論機票還是住宿都花費很多,沒什麼折扣,找上一大幫朋友,就像組個團一樣,費用就會低很多。”許多旅遊公司規定,凡10人或20人以上組團的,可按一定的比例打折,因此有不少人將親朋好友組織起來一同旅遊,而在網上BBS版上貼貼子希望組團同遊的人也很多。

    翟先生説,“合夥旅遊”一則旅途中可以互相照顧,二則一起租車、吃飯等經濟實惠。

    合夥請教師

    同住一幢樓的胡太太和徐太太都想讓孩子學鋼琴,兩人一合計,兩個孩子同請一個老師,這樣兩個孩子可以互相“競爭”,兩家人也可以互相交流,上課費還可以省下將近一半。

    合夥裝修

    陳先生準備裝修新居,他和幾戶鄰居算了筆賬,發現合請一家公司進行裝修可省掉25%到35%的費用,於是他們決定合夥裝修。他們一塊兒請人設計,一塊兒買材料,又一塊兒請裝修公司,等房子裝修完後,私下裏一算賬,陳先生興奮地告訴記者,省了將近2000元。

    合夥消費已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方式。對消費者來説,在享受到同等待遇和服務的同時可以少花錢;而對經營者來説,可以薄利多銷,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和回頭客,雙方都得益。

    不過,專家提醒合夥消費必須選好夥伴。理想的夥伴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大家情投意合,愛好興趣相同。2.消費檔次相同。3.最好是朋友或是同事,比較可靠。4.為人隨和,不斤斤計較,偶爾買了不很理想的東西也不會抱怨不休。

    深圳晚報2002年07月23日


上半年國人衣著消費增長10%
僅5.5%消費者選擇彩屏手機
如何看待當前某些“高消費現象”?
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因素
消費乏力仍是國內經濟隱憂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