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分析

李善同 侯永志 翟凡文

    過去20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主要源於資本的迅速積累和經濟效率的快速提高

    過去20年中,資本的快速積累和生産率的提高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貢獻佔主要部分,勞動力總量增長的貢獻較小,但是,勞動力資源重新配置的貢獻不容忽視。大量的有關中國經濟增長核算的研究認為,1978-1997年間,資本投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接近60%,生産率提高的貢獻為30%,而勞動力總量擴張的作用只佔10%左右。

    未來10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分析

    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年放緩,從1992年的14.2%降至1999年的7.1%。有人據此認為中國經濟從此駛出了快速增長的軌道,而進入了慢速增長階段。然而多數專家認為,在中長期內,中國經濟速度可能低於過去20年的水準,但仍可以保持快速增長。

    在初步告別短缺、産品出現結構性相對過剩的發展階段中,長期的經濟增長過程受到供給和需求兩方面的影響。研究表明,在中長期內,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既不會受到供給方面的制約,也不會受到需求方面的制約。

    從供給分析:(1)估計未來10年的投資率可以保持在目前35%-40%的水準上。(2)未來10年勞動力增長速度可望保持在年均1.2%左右,能夠滿足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需求。(3)"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在提高勞動者素質的同時,還將提高整個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對外開放,在繼續引來外資的同時,還將繼續帶來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而作為發展中國家和技術後進國,通過學習和創新,中國技術進步的潛力巨大,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有望保持或超過過去20年的績效。(4)中國的工業化尚未完成,經濟的"二元結構"廣泛存在,資源特別是勞動力資源在部門之間的轉移,如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業的轉移,將導致生産率的進一步提高和國民總産出水準的增長。(5)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深化,企業競爭將不斷加強並導致整體經濟活動效率的提高。

    中長期內,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不會受到需求方面的制約。第一,中國的發展水準和居民生活水準需要大幅度提高。第二,基礎設施尚需大規模建設。第三,傳統産業要在高新技術條件下改造或擴張。第四,高新技術産業需要大力發展。第五,城市化需要大力推進。

    綜合各種預測結果,未來10年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可達到年均6.5%-7.5%。這一水準雖然低於過去2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但仍是較快的增長速度。因此,沒有理由預期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將面臨一個大的下降,從而進入低速增長的時期。

    必須指出的是,上述對中國經濟增長潛力的估計反映的是經濟的長期潛在趨勢。考慮到當前國有經濟大幅度改革的現實,在未來2-3年裏,經濟增長有可能低於其潛在速度。如果能夠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加速企業改革,促進技術向國內企業的轉移和非國有部門的增長,經濟增長速度在短暫的下滑之後,將得以回升。但是,如果不能成功地改革金融體系和適應對外開放的挑戰,中國經濟的增長將受到抑制。

     "十五"計劃期間,經濟增長的適宜目標為年均7%-8%

    綜合分析基準情景和低增長情景兩種情景,"十五"期間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速度可達7.0%-8.1%;而在2010-2020年間,這一速度將降至5.5%-6.6%之間。

    在2010-2020年這一相對低速增長的時期,人口、環境、自然資源等方面的挑戰和問題卻有可能更為突出,這意味著2000-2010年將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一個非常關鍵時期。如何實現此期間的高速增長,並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中,順利推動各項改革,關係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經濟增長速度目標的確定既決定於需要,也決定於可能。面對勞動力增長及國有企業改革所帶來的巨大的就業壓力,"十五"時期經濟增長必須有一個較高的速度。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研究表明,"十五"時期,中國經濟也可以維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由於未來3-5年裏經濟增長有可能低於其潛在速度,整個5年的平均增長速度大約在7.5%左右。因此,課題組建議,"十五"期間經濟增長速度的目標可在7%-8%區間內決策。

    消除抑制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因素,加強風險防範,是實現經濟增長潛力的根本前提

    (一)多數與會專家認為,當前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的下滑,主要是由結構性因素造成的。短期需求的不足其實也與結構因素密切相關。

    從需求來看,主要表現在這幾方面:(1)中低收入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的減緩,抑制了消費需求的增長;(2)國有經濟的改革、非國有經濟投資機會的匱乏及其融資的困難,抑制了投資需求的增長;(3)亞洲金融風暴暫時影響了出口需求的增長。

    需求不足有著更為深刻的結構性原因:第一,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趕不上生産能力的擴張,導致了産品總體上的相對過剩;第二,産品結構不適應居民需求結構的變化,導致了産品的結構性過剩;第三,短缺經濟時代的消費抑制政策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抑制了居民消費的增長;第四,産業結構的調整,減少了就業機會,影響了居民收入的提高;第五,金融體制的改革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了資本市場的低效運作。主要表現在,一方面,銀行系統存在著鉅額的存貸差額;一方面,許多非國有企業特別是其中的中小企業貸款困難;第六,一些部門的壟斷超過了必要的限度,抑制了企業的競爭,導致了資源配置的浪費,同時也限制了投資機會;第七,國有企業改革推進緩慢,導致企業效率難以提高;第八,城市化推動的滯後,造成了農民收入難以提高,第三産業難以發展,內需難以擴大,就業問題難以解決。

    無論從短期還是從長期來看,政策的著眼點應在於消除導致當前增長放慢的結構性因素。首先,應消除社會投資增長的制約。金融機構要更多地為非國有部門提供服務,以促進社會投資的增長,擴大非國有部門吸收國有部門改革所釋放的人力與物力資源的能力,為經濟的復蘇創造條件。其次,在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同時,應逐步減少對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依賴。積極的財政政策對保持適度的增長,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通貨緊縮的壓力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為保證將來有充分的財政能力以滿足改革金融體系和其他必要的財政支出的需要,避免可能的經濟和金融危機,必須防止對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依賴。

    (二)實現經濟增長的潛力,從需求方面説,需要解決以下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費支出能力,變居民的潛在需求為現實需求;二是,如何消除投資增長的"瓶頸",實現投資的應有增長;而從供給方面來説,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

    (1)提高居民消費支出能力。主要是解決農民收入提高的問題。第一,加快改變政府對農業的補貼體制。第二,支援農産品加工行業的發展,並對現有農産品加工業進行改組和改造。第三,調整農業生産的區域結構。進一步改革農産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體制,擴大農産品出口,並以此帶動整個農業生産區域結構的優化。第四,促使農村人口更大規模地向大、中、小城鎮轉移。

    (2)消除投資增長的"瓶頸"與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第一,推進商業銀行的市場化改革,促進金融業的有效競爭,積極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打通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融資渠道。第二,消除某些服務行業的"進入壁壘",大力發展第三産業。第三,消除城市化方面的制約。一要制定鼓勵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政策,如允許社會資本和農村資本投資于城市基礎設施等,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二要適時取消勞動力異地轉移的限制政策,實現勞動資源的合理配置。第四,消除人力資本方面的制約。第五,消除對産權保護和智慧財産權方面的制約。前者的目的在於,為私人資本的合法投資與合法運作提供法律保護,以增強私人資本進行長期投資的信心。後者的目的在於,通過對智慧財産權的保護,鼓勵技術和産品創新。

    (三)在中長期內,中國經濟發展中也會存在著一些風險或不確定性。對於可能出現的風險,必須加以防範,以便為經濟增長潛力的實現提供穩定的內外部環境。第一,要防範政府債務危機。第二,要防範金融部門的危機和貨幣危機。第三,要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挑戰。第四,要防範老齡化帶來的不確定性。

    經濟參考報 2001年01月03日

相關新聞

2001年:增長之中有隱憂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