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中國家貿易“增産不增收”  

    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通過貿易而更多地參與世界經濟,不一定會自動帶來收入的相應提高

    記者柏晶偉4月29日北京報道 聯合國貿發會今天發表的《2002年貿易和發展報告》稱,“雖然發展中國家在世界製成品,包括高速增長的高技術産品的出口中佔有的份額迅速擴大,但這些國家從此類活動中獲得的收入卻與這一動態並不相稱”。

    在《報告》研究的225項産品中,技術和技能密集型産品的市場增長速度最快,也表現出了迅速的生産率增長。初級商品以及某些製成品的增速減緩或出現負增長。發展中國家已經進入了某些活躍産品的市場,在1980年至1998年期間,所有電子和電器産品在發展中國家出口中所佔的份額翻了兩番,從5.3%增加到了22%。

    但是報告認為,有關發展中國家通過貿易而更多地參與世界經濟會自動帶來收入相應提高的看法,需要加以保留。

    為什麼許多發展中國家提高了其在世界貿易中的比例,但卻不能相應提高收入?報告説,發展中國家近些年來十分活躍地參與了相關貿易的三個産品組是:電腦和辦公設備;電信、音像設備和半導體;以及服裝。所有這些産品都涉及跨國公司全球生産網中的勞力密集工序。報告認為,這些網路鼓勵了新貿易格局的形成,商品在送到最終消費者手中之前途經了若干不同地點,實現的全部貿易價值遠遠超過了增加值。世界出口值中通過這些渠道實現的比例高達30%。然而,發展中國家出口品在這些生産網中的高技術標簽是一種誤導。對於參與低技能組裝型活動起了決定性作用的是成本條件。

    到底發展中國家能夠期待通過參與這些生産網得到多少利益呢?報告説,取得價值鏈的任何一部分肯定都會有好處。但是它們在增加值中所佔的份額是由非熟練勞動這一最不稀缺和最薄弱要素的成本所決定的,隨著這些安排的戰略性生産資産受到日趨嚴密的控制,獲得的收益有可能向跨國公司高度傾斜。報告指出,即使是在馬來西亞和中國這類成功的實例中,增加值的很大一部分是歸屬於外國企業的利潤。報告令人驚訝的一項發現是,初看上去,第一批亞洲新興工業化經濟體(中國香港、南韓、新加坡、中國台灣)的20種主要出口品中,活躍産品少於某些第二批工業化經濟體。但是,多數第二批新興工業化經濟體的活躍出口事實上來自於低檔次的組裝活動。

    報告稱,一個國家參與貿易體系所能得到的益處將取決於它所進出口商品的全球供應量和需求量。如果大量出口方涌入市場,價格就會急劇下跌;在進口量大的市場,即使增加出口的數量彌補和超過了價格的下跌幅度,出口價格和貿易條件的衰落仍會造成資源損失。

    幾個人口眾多、低收入國家加大參與水準的結果之一是,在參與世界貿易的全部勞動力中,低技能工人的比例不斷上升(目前每十名工人中有七名),而且還有大量的未使用勞動力儲備等待加入。

    報告中説,“合成謬誤”是經濟學家所熟悉的一種比喻,也是需要加以認真對待的:先進工業化國家勞力密集型産品市場的擁擠、疲軟的經濟增長、高失業率和保護主義傾向,以及中等收入國家出口結構升級和多樣化面臨的種種困難,兩者相加就可能意味著,有利於個別出口方的,也許並不會有利於所有出口方。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為了彌補競爭條件發生的變化而作出不斷加大的財政和貿易相關讓步,這種趨勢也就不斷得到鞏固。

    《報告》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包括一些有大量非熟練勞動力儲備的國家轉而實行出口導向戰略,中等收入的拉丁美洲和亞洲經濟體在貿易體系的此類趨勢面前最為脆弱。

     《中國經濟時報》2002-4-30

    

    


越南重視對華出口貿易
中俄經貿中心:中俄貿易的橋梁 
日本對華農産品實施緊急限制
2001年我國五項標準貼上“國際”標簽
美國2月份貿易逆差額達315億美元
兩岸貿易首季大增 臺對大陸出口依存度升高
外經貿部:歡迎臺商擴大對大陸的貿易與投資
北京今年出口力保四大“臺柱”
美國與智利年內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俄總理訪蒙加強經貿關係
中國緣何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美國保護鋼鐵市場對美經濟弊多利少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呼之欲出 龍永圖重返談判桌
巴西同智利簽署貿易協定
貿易大戰可能突破鋼鐵範圍
中越貿易及經合會將舉行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