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經濟形勢:工業經濟運作為何比預期要好  

    在今年首季諸多經濟指標中,企業整體利潤出現兩位數下滑格外引人注目:1到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比去年同期減少了11.3%,達55億元。

    專家指出,工業企業利潤出現11.3%的減幅並不能真實反映實際情況。事實上,一季度大部分工業行業的效益是增加的,運作品質是好的;效益下降的行業,也主要是因為國際原油價格波動等不確定因素,以及生産能力過剩等歷史遺留問題所致。總體來講,今年首季工業經濟運作情況比預期的要好。

    統計分析表明,在國家經貿委重點監測的14個重點行業中,煤炭、建材、機械、輕工等9個行業一季度實現的利潤不僅是上升的,而且增幅較大,達到近60億元,而石化、冶金、有色、電子、紡織5大行業的利潤減少114億元,它們拖著工業企業整體利潤下降。

    然而,石化等5大行業利潤下降卻事出有因。

    首先是價格下降,特別是國際原油價格下降,導致企業利潤大幅減少。今年前兩個月,國際原油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美元,降幅高達23.9%。通常情況下,原油價格每下跌1美元,將使我國石化行業損失利潤50到60億元。石化行業的盈利歷來是企業利潤的大頭,1到2月,石化行業減少的利潤,相當於全部工業利潤減少額的兩倍,成為工業經濟效益整體下降的主要因素。另外,鋼材、汽車、有色金屬等産品價格也比去年同期有大幅下降,從而帶動了相關行業和部分地區實現利潤的減少。

    進入2002年,世界經濟雖然出現了一些好轉跡象,但從根本上講仍未走出低迷態勢,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貿易磨擦不斷。受此影響,我國一些工業品進出口形勢嚴峻,加劇了國內市場的供求關係緊張狀況,也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的盈利。一季度,國際鋼鐵貿易磨擦劇增,鋼材、鋼坯出口比去年同期減少了三成以上,進口則增長了近兩成。與此同時,前幾年冶金行業重復建設的弊端開始顯現,全國鋼産量增長過快,同比增長20%以上。兩面夾擊之下,鋼材平均價格每噸同比下降了300元左右,1到2月,全行業利潤下降近50%。

    紡織行業的情況有些特殊,今年一季度紡織行業産量上升、出口增長、成本下降,本該盈利,可算下來利潤卻下降了近兩個億。原來,紡織行業主營利潤並未下降,只是非主營利潤下降了11億。據分析,這主要是由於企業財務處理上的原因所致。

    據分析,影響我國工業經濟利潤增長的主要不利因素正在趨向好轉:受國際形勢影響,國際原油價格止跌回升,目前已經接近去年同期水準,達到每桶24美元左右;春節後,受建築行業提前進入施工期的影響,鋼材價格也有小幅回升,每噸上漲了100元左右;國際有色金屬價格也有所回升;另外,紡織品出口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因此,如果國際形勢不出現大的波動,二季度工業增加值有望接近或略高於一季度增長水準,多數行業盈利水準將保持增長,工業整體經濟效益會好于一季度。

    當然,目前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也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美國經濟回升可能出現波動,全球經濟恢復的進程還有待觀察;今年1500億元國債主要用於在建項目收尾,固定資産投資可能出現“前高後低”的情況;年初以來,在物價回落、工業貸款增長緩慢、貨幣供應量偏低等情況,有可能影響擴大內需政策的效果;另外,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帶來的衝擊也將逐步顯現,鋼材進口大幅度增加的趨勢仍未改變,如果不能夠有效地增加出口、限制生産,企業效益仍將受到較大影響。

    背景資料:一季度國民經濟重要統計指標

    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為2102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6%。

    一季度,國有工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完成增加值649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9%。

    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67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6%,增速同比加快7.2個百分點。

    一季度,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03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4%,增速同比回落1.9個百分點。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比上年同期下降0.6%。其中,城市下降0.9% , 農村下降0.1%。

    一季度,進出口總額1221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7%。出口總額647億美元,增長9.9%;進口總額574億美元,增長5.2%。

    3月末,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8728億元,比年初增加5051億元。國家外匯儲備2276億美元,比年初增加154億美元。

    新華社 2002年4月22日

    


內蒙古工業增速首次居全國第七位
李榮融:中國工業結構調整與亞洲的並同繁榮和發展
一季度全國工業生産增長了10.9%
展望2002年工業經濟5大有利因素
前10月我國工業經濟效益提高
1—5月工業經濟效益水準繼續提高
我國工業經濟今年開局良好
今年頭7個月全國工業經濟效益創近年新高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