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信譽導致我國企業損失數千億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陳清泰日前説,我國每一位公民都要認真思考“信譽”和“信用”問題,特別是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的領導幹部,要把建立社會信用體系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儘快建立個人和企業信用徵集、評價以及資訊管理體系。

    陳清泰指出,有關的研究表明,我國一些企業因為信用不高乃至失信,導致了直接和間接的經濟損失約6000億元人民幣。不久前舉行的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上,有20份左右的提案是關於“企業信用”問題的。

    他分析説,我國企業替外商加工一個玩具只賺幾元人民幣,外商拿到國際市場上可以賺幾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這是為什麼?人家賣的不僅是産品,還有企業信用,這裡麵包括資本信用、商業信用、智慧財産權、管理技術等。因此説,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誠信影響企業的商譽;商標代表著企業信用,誠信和信用就是企業的市場形象,就是金錢。

    這位負責人認為,信用的基礎是長期預期。建立社會主義信用體系,首先要求轉變政府的行政方式,克服政策多變,減少執法的隨意性,增加行政和司法的透明度,以培育和促進社會長期預期的形成;其次要強化對産權的保護,培育信用主體;另外,還要加強執法監督和輿論監督,建立和健全信用管理體系。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下屬的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等單位開展的“企業信用:現狀、問題及對策”專題調查發現,當前我國企業信用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拖欠貨款、貸款、稅款,違約和制售假冒偽劣産品,以及披露虛假資訊、品質欺詐,商標侵權、專利技術侵權和價格欺詐等。

    從行業來看,不同行業的企業經營者對信用問題的感受有所差異,對“拖欠貨款、貸款、稅款”問題反響較大的行業主要是建築、製造、採掘、煤氣及水的生産供應和批零貿易業;在製造業中,對這一問題感受較深的有電氣機械、黑色冶金及造紙等行業。

    對“違約”問題反響較大的行業主要是建築、交通運輸倉儲和房地産業;在製造業中,對這一問題感受較深的有化纖、有色冶金、專用設備製造及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等行業。

    對“制售假冒偽劣産品”問題反響較大的行業主要是電力、社會服務和交通運輸倉儲業;在製造業中,對這一問題感受較深的有橡膠、金屬製品及化工等行業。

     新華社2002年04月16日


政協五委員談政府與企業信用 
任文燕委員:加快企業信用建設 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 
上海下月推出企業信用體系
鄭州:建立企業信用公示制度
浙江實施“百萬企業信用工程”
企業信用:想説愛你不容易
十部委聯合下發
《關於加強中小企業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
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開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試點
中國建立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迫在眉睫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