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濟動態
財經資訊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地方通訊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中美經貿合作幾個敏感問題

楊積健

    按照中國海關統計,1999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達614.3億美元,較1998年增長12%,其中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10.5%,為419.5億美元,而從美國的進口則上升了15.4%,達194.8億美元。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1999年中美雙邊貿易總額達949.l億美元,較1998年增長11%,其中美國對華出口下降7.9%,為131.2億美元,而進口則上升了14.9%,達817.9億美元,為歷史最高水準。美國繼續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在美國的貿易夥伴中保持第四。 

    雙邊貿易年遞增一成七 

    中國對美出口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的産品,美國對華出口主要是技術密集型的産品。據中方統計,1999年中國對美出口價格在10億美元以上的商品有機電産品、鞋類、玩具、服裝、服飾、皮革製品、傢具、塑膠製品和金屬製品。中國也已成為美國飛機、機電設備、紙及紙製品、化肥、穀物、化工、石油設備等的主要購買者之一。 

    與此同時,據中國外經貿部統計,1999年美國在華投資項目為2028個,協議投資金額60.2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42.2億美元。由1980年到1999年底,美國對華投資項目總數為28679個,協議美資金額達526億美元,實際利用美資256億美元,居在華投資國家和地區的第二位。近年來,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紛紛看好中國市場,美國《財富》雜誌所列500家大企業中至今已有200多家在中國落戶。美商對華投資涉及機械、冶金、石油、電子、通訊、化工、紡織、輕工、農業和醫藥等。此外,美商投資服務業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尤其是在金融、保險、商業、會計和旅館等領域。中國對美的投資規模較小,集中在服務業,至今不足5億美元。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兩國政府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達成了協議。美國政府還承諾無條件地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待遇,並提交美國國會批准。這將一勞永逸地消除多年來在中美經貿關係上沒完沒了、糾纏不斷的痼疾,為新世紀中美雙邊經貿關係奠定一個穩定的基礎。

    由於中美兩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的不同,以及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中美雙邊經貿關係不時出現一些摩擦、爭議乃至衝突,這是無法避免的,也是不足為奇的。目前,中美經貿關係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貿易不平衡、反傾銷、經濟制裁和高科技出口管制、紡織品貿易、市場準入、智慧財産權保護、勞改産品出口以及動植物檢疫等。 

    貿易不平衡問題被誇大 

    中美雙邊貿易中貿易不平衡問題始終存在,1992年之前是中方的逆差,之後,才是美方的逆差。9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經濟結構的變化和中美雙邊貿易的增長,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才逐漸凸現出來。實際上,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被高估和誇大了。 

    貿易不平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美雙方統計方法的不同。據中方統計,1999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為225億美元,而按美方統計,美對華逆差高達687億美元。雙方統計的差別為什麼如此懸殊呢?1)表現在對轉口貿易的統計上。例如中國對經由香港或其他第三國或地區轉口到美國的産品不計入中國對美的出口之列,而美國則將此全部計入從中國的進口中,並計入轉口時可能發生的加工整理和重新包裝後的增加值。美國《商務日報》一九九六年的一篇社論援引美國普魯金斯研究院中國經濟專家尼古拉斯拉迪的研究結論指出,美政府將對華貿易逆差的統計誇大了約三分之一。 

    其次,貿易不平衡的加劇是亞太地區經濟結構變化的結果。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一大批亞太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産基地轉移到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的中國,生産基地的轉移引發了貿易平衡的轉移,美國減少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增加了從中國的進口。 

    第三,美國原産地規則進一步誇大了貿易不平衡。l)中國對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貿易,産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裝物件基本上是美國或他國提供的,加上其他運輸和管理成本,約佔到該産品的85%左右,中國獲得的加工費為數甚微,僅佔15%。但美國海關按原産地規則卻將這類商品的全部産品值計入進口額,不甚合理。2)在現今經濟全球化、生産國際化的背景下,發達國家國外直接投資日益普遍,美跨國公司在華設點生産,其産品輸入母國,可是按原産地規則這部分産品值也將被計入中國對美的出口之中,這也不甚合理。 

    第四,結合兩國之間的服務貿易和直接投資情況看,據美方統計,1999年美國商品貿易逆差為3471億美元,而服務貿易的順差卻為758億美元,佔商品貿易逆差的22%,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中美貿易中美方服務貿易順差的大致情況。此外,美國對華投資收益大大高於中國在美的投資收益。據中國外經貿部資料計算,僅1998年美國在華投資企業銷售總額為1975億人民幣,約合237億美元,減去出口的54億美元,剩下在中國市場銷售的183億美元實際上等於是美國對華的部分出口,這還不包括美國公司在華投資所得的利潤。 

    美國對中國輸美産品實行反傾銷日益頻繁,成為中美經貿關係中的又一個重要問題。自1980年美國首次發起對中國産品的反傾銷,到1999年底,美國對華反傾銷案件已達73起,各類反傾銷調查(包括落日復審、行政復審等)高達100多起。美國對華反傾銷所涉及的品種多達幾十種,包括冷軋碳鋼、濃縮蘋果汁、毛刷、阿司匹林、曲別針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産品對美國出口。中國每年對美國的出口僅佔其進口總額的8%,而美對華反傾銷案件卻佔其總數的20%以上,遠高於對美出口較多的國家和地區。美在處理反傾銷案上,把中國當作「非市場經濟國家」,採用歧視性的「替代國」價格的辦法,對中國産品課徵高額的反傾銷稅,而「替代國」的選擇往往又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事實上,中國目前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看已是市場經濟,應該加以區別對待,否則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反傾銷日益頻繁 

    近年來美國對來自中國的進口産品實施反傾銷有增無減。1999年是美對華反傾銷調查案件最多的一年,共達48起。其中除6起是當年新發起的案件外,其餘均屬落日復審或行政復審。因為美國根據1994年烏拉圭回合的《反傾銷守則》對其原來的有關法規進行相應修改,充實了反傾銷法的實體內容和程式,增加了「落日復審」條款,即凡是在1995年1月1日後生效的反傾銷徵稅令及中止協議,美國均應於5年期限屆滿時進行復審;凡是在這日期前生效的,則應在1999年底之前發起復審。復審期間,如果美國産業沒有提出,終止該産品的反傾銷將會造成美國同類國際經濟合作2000年第8期産業「實質性損害或損害威脅」的有力證據,美國商務部即宣佈自動終止該産業的反傾銷措施。反之,美商務部和國際貿易委員會就要對傾銷情況再做調查,以決定是否繼續維持原有的反傾銷法令或中止協議。 

    美對華反傾銷案件往往具有一定的保護主義色彩,這是擴大中美經貿合作過程中的一個現實的障礙。 

    對華單邊經濟制裁 

    美國至今維持對華單邊經濟制裁,包括拒絕給予中國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待遇,採取歧視性的出口管制政策以及中止美國進出口銀行、貨物信貸公司(CCC)、海外私人投資公司(OPIC)和貿易開發署(TDA)等部門的計劃安排等等,這給中美雙邊經貿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成為發展與擴大中美經貿合作關係的制約因素。 

    高科技産業是美國出口的主要優勢産業,但由於美對華實施出口管制政策,極大地限制了美國高技術産品,尤其是軍民兩用的技術設備的出口,致使大批擁有高科技的美國廠商痛失商機。目前,中國在美高技術産品出口中列居第14位,中國高技術産品市場每年擁有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潛力。而美對華出口的許多高技術産品需要由美商務部、國務院甚至要報總統批准,而且美商在申請出口許可證過程中手續繁複、費時費力,最後往往還遭到拒絕,因而中國不得不轉向他國。美國對華出口管制並不能達到其阻撓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目的,因為現今世界裏為美國一家壟斷的技術和設備畢竟為數不多。此外,隨著中國自身科技水準的不斷提高,也正在逐步研製出許多國家所需的高技術設備。 

    中國市場是一個既有巨大潛力,同時又存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美國企業要在競爭中取勝,需要美國政府幫助提供優惠信貸。在這方面美國進出口銀行以及美國貿易開發署和美國私人投資公司都是大有可為的。美國政府應該放棄對華歧視性政策,鼓勵和扶植美國企業的對華出口。 美國對華實施單邊經濟制裁,其根子在於「冷戰」觀念不死,視中國為其「潛在的威脅」。與其相反,其他西方發達國家卻順應歷史潮流,相繼取消了歧視性的對華出口管制政策,大大推進了對華出口,這是值得美國政府認真反思的。美國對華實施單邊經濟制裁也是造成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重要因素之一。 

    前景展望 

    中美兩國經貿發展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經過如此之多的風風雨雨,仍然取得很大的發展,這本身就體現出它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現實市場,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潛在市場。美國市場對中國來説是重要的,中國市場對美國同樣重要。在美國政府確定的十大新興市場中,中國位居其首。中國龐大的市場潛力對美國擁有大量資本的投資者來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美商在華投資一般來説具有規模大、技術高、能力強、管理好、重視勞動和環境保護等特點,受到普遍的歡迎。當然,大多數美資企業經濟效益好、投資回報率也高。當前,中國正將中西部地區大開發作為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鼓勵外商去中西部投資,扶植中西部發展。這正是美商可以大顯身手的良好機遇。中國中西部市場廣闊,尤其是在電信市場方面需求很大。美國的資訊企業具備良好的資質和技術支援,應該更多地參與中國中西部的投資。通過發展通訊和電腦技術,建立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的介入,為中西部傳統企業鋪設對外交往的捷徑。 

    (作者楊積健任職於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 

    香港 《大公報》 2000.11.14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