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産業差在哪 照一照《哈利波特》魔鏡

    《哈利波特》的火爆,恰在中國入世之際,這不禁讓人問上一聲:中國能不能出現《哈利波特》這樣的文化産品?拿《哈利波特》這面魔鏡照上一照,我們在國際文化與經濟競爭中,究竟缺什麼?

    

    記者為此走訪了國內多位文化産業界人士。

    

    缺創作人才?———“《哈利波特》要是在中國,或許會被退稿!”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卡通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國強認為,創作人才的缺乏,導致國內電影在題材上存在很大局限。拿動畫片説,編劇就那麼幾個,沒有新的創意,故事重復率高。故事不吸引人,其結果可想而知。

    

    文化産業由許多的産業鏈條環環相扣。張國強認為,用市場的眼光去打量,目前在各個環節之間缺乏專業的經紀人。原創人才與市場之間沒有有效的溝通渠道,不懂推銷自己;市場對具有潛力的創意也沒有一個成熟的認可、選擇機制,多半還是憑經驗、報審批等一套傳統做法。

    

    《哈利波特》光圖書版權就賣了1億美元,電影在北美的票房超過了1億美元,加上後産品開發,必會賺得盆滿缽滿。為了掘這桶金,在許多中間環節,有經紀人的精心運作。“我們沒有專業的文化經紀人,《哈利波特》要是在中國,説不定會被退稿呢!”

    

    缺包裝意識?———“國內電影的後産品開發如鳳毛麟角……”

    

    張國強説,出書、拍電影,還只是《哈利波特》成功的第一步,通過後産品開發,包括玩具、服裝等等。普通的玩具、服裝,一貼上“哈利波特”的標簽就不一樣了,關鍵是商業化包裝。

    

    在熱門電影、書籍的延伸産品開發方面,《哈利波特》不是始作俑者。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有一個故事叫《寵物小精靈》,後來出了100多個奇特的動物造型,光玩具就賺海了。後來又開發了遊戲軟體,一發不可收拾,賣得最瘋的時候,玩遊戲的人竟有幾百萬人!故事傳到美國,他們拍成電影,進行後産品開發,僅後産品收入一項就達數百億美元!

    

    張國強認為,雖然國內已經在電影延伸産品開發上作過嘗試,如動畫片《寶蓮燈》等,但畢竟鳳毛麟角。關鍵是人才流動的路不通。由於傳統體制下的條塊分割,文化生産體制非常封閉,有商業才華、也有文化創意的新人,沒有多少機會進這個圈子。

    

    缺錢?———外國大片動輒上億美元,中國3000萬元就算是“大製作”了

    

    上海電影製片廠主任陳勇説:“最大的問題是沒錢。只要有錢,什麼拍不出來?”

    

    他説:“電影是錢堆出來的。我們的電影製作不比別人差,電影器材也基本與國際接軌了。國外一部影片動輒幾千萬美元,《哈利波特》投資1億多美元。我們拍一部片子3000萬元人民幣就算大製作了,一般只有三四百萬元。”

    

    某導演也對記者説,如果有1億美金,在黃浦江上建座大橋也不差多少了,什麼片子拍不出?

    

    前幾年上影廠拍《大鬧天宮》,有企業許諾投資1個億,請了最好的導演、最好的演員,進了美國全套軟硬體,根據拍攝情況,很多人認為該片能跟好萊塢叫板。拍到1/3時,企業説沒錢了,只能打住。

    

    他不無憂慮地説,説某一部電影投入3000萬,真正用到拍電影的有多少?相當一部分是花在人員勞務上了。國外拍電影,首先是想到把製片的錢安排好;國內先想到把演員報酬安排好。

    

    缺市場化運作機制?———我們還沒有真正意義的文化産業

    

    更多的人認為,中國文化産業最大的問題不一定是缺錢。

    

    有人針對某中國導演“只要有足夠的錢,中國也能出大片”的豪言壯語,針鋒相對地質問:“給你幾億美金,你拍一部《泰坦尼克號》試試?”

    

    上海社科院研究員花建説,中國要拍出《哈利波特》這樣的片子還有點難。根本的原因,中國電影不是真正意義的産業,而是被太強的壟斷控制著。産業的主體是企業,企業應有獨立的經營權。我們的電影廠説是“企業化管理”,但並不是完全按市場規律來辦事。

    

    最初把《哈利波特》介紹給中國孩子的,是成立剛剛兩年的人民文學出版社少兒讀物編輯室。據該編輯室的主任王瑞琴介紹,當時國內至少有20家出版社欲購該書版權,JK羅琳的代理人反覆調查、比較,最後把版權賣給人民文學出版社。而真正把哈利波特形象推向世界的還是美國時代華納公司。

    

    事實上,除了這個傳媒“巨無霸”,幾乎沒有誰能獨自買下哈利波特的形象權,別人只能眼睜睜看著他們不緊不慢地實施其完整的市場計劃:先是推齣電影,然後便是帶有哈利波特形象的玩具、文具、服裝,接下去還要建一座比迪斯尼更大的兒童樂園。王瑞琴説,中國目前沒有這種能力,我們買不下來,人家也不會賣給你。除了資金問題,還有很多原因,諸如體制、管理、經驗、語言障礙等等。

    

    中國電影製片協會有關人士指出,國內電影業改革已經起步,幾個電影廠並到一起,成立電影集團,大的電影集團已有3家,小的也有6家。但這種改革還不徹底。就像中國的汽車一樣,那麼多汽車廠産量加到一起,還抵不上一家豐田公司。表面上成立了電影集團,可沒有多少人抓題材,光樹一個大牌子,一部好片子也出不來,電影集團不就成了“皮包公司”嗎?沒有片子,電影公司就窮;越窮也就越沒活幹,這是一個惡性迴圈。

    

    拍電影某種程度上要靠“關係”,靠拉贊助,企業也要考慮是否值、有收益,這是一種買賣。國外大抵也是這樣的方式,找一些大的企業,否則哪有一個老闆投入幾千萬、上億美金的。中國電影的投資沒法與別人比,上上下下都希望出世界級的經典大片,現在頂多也只能拍一些有民族特色的影片,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很少。市場化運作的機制缺乏,一部電影投入很大,萬一市場不好,哪個企業願意承擔風險?

    

    缺觀念?———電影究竟是“宣傳工具”還是娛樂産品?很多人説不清

    

    市場化運作為什麼步履艱難?談到這個話題,很多人諱莫如深。

    

    上海電影製片廠導演張建亞説,《哈利波特》現象值得關注。不能籠統地問:中國能不能出《哈利波特》?拍電影很複雜,不僅僅是錢的問題,每個國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環境。比如,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把電影僅僅看作宣傳和教育工具。現在才開始認識到,電影也是一項産業,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使其産生效益。

    

    花建説,在美國,不光是《哈利波特》,任何一個大片都經過十分深入的市場調查才投拍。在我們這裡,是否推出一部影片,不由市場,而由少數幾個官員説了算,這就從根本上否認電影是一個産業。花建認為,審查機制是必要的,而且某種程度上對國産電影是一種保護,但某些具體做法應予改革。

    

    缺創新精神?———盜版的“沙塵暴”高高揚起,屢禁不絕

    

    説到文化産業,就不能不説到盜版。

    

    中國打擊盜版的決心不可謂不大,措施不可謂不“狠”。然而,也應了那句老話: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盜版畢竟是世界性的難題。電影《哈利波特》在北美首映沒幾天,盜版VCD、DVD就出現在中國的大街小巷。在上海浦東南路上的一家小音像商店,店主樂呵呵地説,10元一張的盜版VCD一天至少賣出100多張;在茅臺路一家規模相似的音像商店,店主更是大大方方告訴記者,一個半月賣了1萬多張。在江蘇的一些小縣城,盜版“波特”隨處可見。“國內要到1月底才公映,可盜版囂張到這種程度,正常發行怎麼保證?”中國電影集團電影進出口公司有關人士憂心忡忡。

    

    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的一項調查表明,接受調查的600位中國城市居民中,78.2%的人承認使用盜版商品,而宣佈自己使用的全部是正版商品的僅佔8.5%。

    

    上海市文化稽查總隊副總隊長周衛民説,在海外壓成的裸片成本只有0.6至0.7元,進入內地加上彩封也不會超過1元,而批發是3至5元。一些“假正版”利用更精美的包裝進入大商場,售價比正版還要高一些,利潤超過10倍。

    

    人們對假酒、毒大米、瘦肉精十分痛恨,可很多人對打擊盜版不理解。甚至,一些影碟機廠家爭相開發超強糾錯功能的産品,品質差一點的盜版碟也能湊合著看。可見,打擊盜版還遠不止對盜版本身的打擊。

    

    巨大的利潤刺激盜版市場走向畸形繁榮。這是一股高高揚起的沙塵暴,戕害著我們的文化原創能力。

    

    假如看盜版成為一種惡習,中國的《哈利波特》將遙遙無期。

    

    《哈利波特》滾“雪球”

    

    一個童話傳遍了世界。

    

    童話作者是位英國婦女,名叫JK羅琳;故事的主人公是個小男孩,名叫哈利波特。

    

    羅琳原本只是一名靠政府救濟金度日的單親媽媽,《哈利波特》的出版使她一夜成為英國最富有的女人之一、全世界家喻戶曉的人物。《哈利波特》第一集到第四集累計全球銷售量已突破1億本,被翻譯成46種文字,銷量超過1億冊,成為最暢銷的4部兒童小説之一,有可能成為繼米老鼠、史努比、加菲貓等卡通形象以來最成功的兒童産業。

    

    總是敏感於大眾熱點題材的好萊塢,去年耗資1.25億美元把哈利波特搬上銀幕。上映短短5天,北美票房已經突破1億美元大關,累計高達1.04億美元,僅次於1999年《星際大戰首部曲》5天創下1.05億美元的驚人紀錄,迄今北美票房累計2.68億美元,成為2001年最賣座的電影,可能打破《泰坦尼克號》創造的全球18億美元的票房紀錄。

    

    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去年10月,一套兩款的玩具在英國首先推出。第一款是由玩家控制男主角哈利波特,將玩具上的小球順利穿越各個關口,玩法簡單,勝在考你腦筋,應是成年人購買聖誕禮物的首選。另一款則是片中魔法學校的微縮版本,造型逼真,是小朋友的心頭至愛。去年11月中旬,美國最大的遊戲開發商電子藝界借“波特熱”大賺一筆,他們以這位少年巫師在霍格華茲魔法學校第一年的學習生活為主題,推出了電腦遊戲。今年1月7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2002年國際消費電子産品展覽會上,微軟公司董事會主席和首席軟體設計師比爾蓋茨裝扮成哈利波特的形象作開幕演講……

    

    小説、電影、軟體、玩具、主題公園……《哈利波特》日長夜大。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女人不經意間的小小構思,就像一滴水珠,在某種魔力的催化和作用下,迅即長成一座巨大的冰山。

    

    採訪手記:從“滾雪球”學起——文化産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入世了,國外資金進入中國文化産業,該是可以預期的前景。

    

    但是,機遇究竟是我們的,還是人家的?就很難預期了。

    

    一位電影人設想:中國有許多經典故事,如“孟姜女哭長城”之類。我們還沒來得及拍成電影。如果美國人運用好萊塢的手法,投入幾個億美元,完全可能又是一部《泰坦尼克號》。

    

    其實,用中國的文化資源,去做大人家自己的文化産業,不是什麼新鮮事。票房很好的進口片《花木蘭》、《玻璃樽》等,就是我們舶去的題材。1992年,好萊塢安布林娛樂公司從網上獲得中國雲南祿豐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及河南西峽恐龍蛋的資料,受到極大啟發,攝製出科幻巨片《侏羅紀公園》,國內票房收入達4.4億美元,海外更突破4.76億美元!

    

    我們的原創激情和非凡的大製作呢?

    

    差距是全方位的。文化産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其升級和更新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可一蹴而就。認識到兩者的差距,醒悟自身的落後,也許就有利於根據實際條件和環境去做一些腳踏實地的事情……

    

    美國迪斯尼公司于1955年建立了“迪斯尼樂園”,把可看的動畫片變成可玩可觸摸的動畫城,到目前接待遊客逾3億人。為充分利用其形象專利,迪斯尼專賣店還出售有迪斯尼形象的玩具、服裝、紀念品等。一件普通的T恤只賣10美元,而有了迪斯尼形象可賣40美元。有人把這種做法稱為“滾雪球”。

    

    要把我們自己的“雪球”滾起來,就要從積累一片一片的雪花做起……

    

    《人民日報》 2002年01月11日


揚言《哈利波特》褻瀆上帝 美牧師要大舉焚書
小説《哈利波特》作者羅琳:一夜成億萬富婆
《哈利波特》作者羅琳:一夜成億萬富婆(圖)
《哈利波特》——資深票房專家被驚呆了
她説《哈利波特》是抄的
《哈利波特》第4冊6月來中國
《哈利波特》上了最差圖書排行榜
兩個神話:永恒與速朽
——《美德書》與《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在中國
——京滬作家 評論家 熱談《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片段
《哈利波特》勾起兒時的記憶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996210/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