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他們為什麼“哈韓”?

    “哈韓”族的瘋狂,是他們上一代人所不能想像的

    之所以寫下這個題目,是因為,面對“韓流”的感覺太複雜,一時不知從何説起。相對於那些千姿百態的“哈韓”一族(“哈韓”轉自“哈日”,原為閩南話,本意是“中太陽毒”,如今成為時尚青年的流行語),我們這批60年代出生、自嘲為“386”的人群,已不再年輕。但是,我們的內心也並非波瀾不興。瞄一眼南韓電視劇,也欣賞南韓的小飾品,儘管它們不可能令我們癡迷,但看到身邊的生活多姿多彩,同樣令人愉快。

    因為,我們看到我們曾經嚮往的、年輕的快樂與自由。

    算起來,“韓流”登陸中國已有一年多時間。上周,因為南韓著名美女金喜善到中國,為某手機生産廠商做廣告,“韓流”旋風又在各大城市颳起。

    媒體上,我們不單看到近期韓劇中頻頻露臉的南韓俊男美女的照片,還可以了解到這些“星星”們的許多故事。

    北京的舞臺上,南韓歌星輪番登臺,南韓歌手的磁帶、VCD也趁勢熱銷。

    娛樂“韓流”的附屬物———南韓服飾、時尚小物件,也受到了“哈韓”族的擁躉。來自新浪網的消息説,在北京一條繁華的商業街上,有一家專賣原版南韓飾品的小店,在那裏,能找到許多與南韓藝人相關的飾品及文具。據説,生意相當不錯。

    “哈韓”族的瘋狂,是我們這一代人不能想像的。《新聞晨報》報道説,南韓演藝企劃社透露,本月17日,1000多名中國青少年追星族將自費赴韓,觀看舞蹈組合NRG的音樂會。

    “韓流”竟感染得著名導演王家衛也發了“熱”,要到南韓尋找“花樣年華”。《天府早報》説,王家衛的澤東電影公司與南韓SBS電視臺達成合作協議,合作拍100集電視劇。

    “哈韓”族的“酷”不只在外表

    “哈韓”族的新新人類形象沒少在媒體曝光。去年,《新民週刊》就曾有記者饒有興趣地記錄了上海一群“哈韓”、“哈日”少年的生活。照片上,少男少女們眼裏閃動著自我、反叛、幻想,那複雜的色彩,令人震動。

    《新聞晨報》的一篇報道這樣描寫“哈韓”一族的酷扮相:“他們穿著太空人般銀色的衣服,肥大的褲管長到腳面,頭髮染成金色,書包上別著十幾個徽章,唱著H.O.T、神話、NRG的歌,墻頭貼著安在旭、金喜善的巨幅海報,從租片店裏捧回一大摞南韓偶像劇,嘴裏嘟嘟噥噥地説著不成調的韓語,最喜歡吃南韓料理,最想去的城市是漢城……”

    如果我們把這種“酷”僅僅理解為外在的時尚追求,那就太小看這群在商品經濟時代誕生並成長的孩子們了。“哈韓”族的“酷”不只在外表。

    要理性地看待這群年輕人,首先得理性地看待他們的追求,從南韓的電影到南韓的音樂,是不是能夠體味到更多的人文關懷?

    關於韓劇,儘管看得不多,但有一點印象深刻。韓劇的生活氣息較濃,小人物的生活和生存狀態是韓劇熱衷表現的內容,而在生活細節的表述裏,又處處滲透著生活哲學。

    對於南韓的音樂,很少接觸。不過,在相關的評論裏,還是可以看到南韓音樂有著與韓劇相同的特色,關注現實社會和現代人的內心訴求。《北京青年報》一篇評論説:“南韓年輕組合H.O.T的歌大多從社會各方面攝取題材,單是這點就已經不是一個偶像組合這麼簡單了。《孩子們》這首歌是根據一個真實事件寫成的。當時,南韓一幼稚園因管理不善而失火,導致園內幾十名兒童全部喪生。H.0.T有感於此,就創作了《孩子們》這首歌。”

    在“哈”的過程當中,不要迷失了自己

    面對“韓流”,人們也在思索,為什麼一個近幾年在經濟上才有了密切交往的國家,會有這麼大的文化衝擊力?

    這個開放時代,外來文化的入侵與文化的多元已不是個值得奇怪的現象。六七十歲的人,沉浸在傳統文化的信雅達之中;三四十歲的人期望著外來文化中的浪漫情懷;十幾、二十歲的人不願亦步亦趨地跟進,他們選擇更具活力的新文化,並樂意與新文化一起成長。無論是對外來文化的選擇還是接納,都表明著,年輕的一代十分注重強調自己的獨立,強調他們自己的話語權———對世界我們有我們的思考。

    “我們要自己有主張。”“哈韓”族們説。或許這句話才是解析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北京青年報》一篇《我們為何“哈”韓“哈”日》中説:“其實,最該聽H.O.T歌的,就是那些堂堂的教育工作者……溝通不難,就看你願不願意了。”“只有我們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我們只想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我們不要大人的決定,因為我們就是未來!”

    很為這些“哈韓”族感到幸運,他們有更多選擇的自由和表達自由,儘管他們的選擇有些偏向,他們的表達方式也太稚嫩,他們有時也被商業化的炒作挾裹著向前。需要提醒的是,在“哈”的過程當中,不要當真被“太陽”燒傷,反而迷失了自己。畢竟,目前值得我們關注的,比之“韓流”來,還有許多。

    《人民日報》 2001年08月10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