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我們為何哈韓哈日

     稍稍年長的人似乎都不能理解南韓的流行音樂,只是認定他們是一群染著炫目的頭髮穿著怪異的問題少年。但這無疑是淺薄和不負責任的。就拿南韓組合H.O.T作為例子。這是第一支登陸中國的南韓組合,也是全亞洲NO.1的組合。他們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打扮怪異。他們五個人的年齡都不大,吸引的也差不多都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他們第一張專輯出來後,大多數人只把他們當做偶像歌手,甚至有人説他們是花瓶,以當時他們的年齡來看,最小的才16歲,確實算不上有多大實力。但你不能忽視他們。H.O.T是在社會各種爭議聲中成長起來的。有些人嫌他們太注重包裝,有些人嫌他們的音樂太吵,甚至有的歌大部分都是叫喊。但是,你認真聽過他們的歌嗎?你曾試著去了解他們嗎?你懂得他們在表達什麼嗎?

    ■我們愛聽催人向上的南韓音樂

    H.O.T在亞洲紅翻了天,其實仔細想來不無道理。放眼現今中國內地港臺,到處充斥著軟綿綿的情歌,無聊、肉麻、空虛、不知所云的歌詞,混雜在空氣中昏昏欲睡。青少年在學校考試的壓力中或疲憊不堪或自暴自棄。沉悶的空氣快要讓人窒息了。在這個時候,H.O.T出現了,他們如天使一般從天而降。他們拒絕暴力,他們反對戰爭,他們珍惜現在,他們渴望未來。他們的歌唱出對現實的不滿,對社會的抨擊。在《We are the future》中,他們一句響徹雲霄的吶喊“We are the future!”震撼了多少青少年。他們讓青少年從麻木中驚醒,從沉睡中抬頭。多少雙眼睛被這一聲吶喊重新擦亮,多少顆心被這一聲吶喊重新震動:我們要改變大人的框架,世界是我們的,我們就是未來!

    試問中國流行樂壇,有誰能做到如此?

    ■我們願從南韓音樂中感受社會

    H.O.T的歌大多從社會各方面攝取題材,單是這點就已經不是一個偶像組合這麼簡單了。《孩子們》這首歌是根據一個真實事件寫成的。當時南韓的一家幼稚園因管理不善而失火,導致園內幾十名兒童全部喪生。H.O.T有感於此,就創作了《孩子們》這首歌。前奏中,大提琴獨有的低沉音樂壓抑著每一個人。廢墟中,一個媽媽緊抱著一個孩子。孩子睜大了眼睛看這世界,滿目瘡痍。H.O.T一身黑衣出場。在匆匆往來的人流中,每個人都面無表情。冰冷的眼神,凝重的神情,要説什麼?幾聲撕心裂肺的吶喊,喊出了悲憤,喊出了控訴。只因大人的不負責任,幾十個剛剛開始生命歷程的孩子,就此重返天堂!聽罷無語啊!

    H.O.T打破舊規矩,向世俗挑戰。他們瘋狂、叛逆,他們深情、親切。他們的歌裏包含了青少年所感興趣的一切話題:校園暴力、人類戰爭、世界和平……他們的服飾怪異,他們的舞蹈勁爆,可是他們卻拒絕一切暴力。他們倡導和平,他們宣揚博愛。他們要揭露社會,他們要批判世俗,他們從僵化中找到出路,他們從絕望中開創希望。他們要靈魂,他們不要軀殼!

    再次試問當代中國歌壇,有誰能做到如此?!

    ■我們從日韓流中産生共鳴

    H.O.T的歌唱出了每一個青少年的心聲,所以才能産生共鳴。只有我們才知道自己最需要什麼,我們只想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我們不要大人的決定,因為我們就是未來!

    其實最該聽H.O.T歌的,就是那些堂堂的教育工作者。他們聽了H.O.T的歌,就知道現在的孩子需要什麼。可惜,他們不聽。或者聽了,但是沒懂。溝通不難,就看你願不願意了。

    也有很多人説南韓的一些發色、服飾會教壞青少年,那是他們太不了解我們了。如今的青少年哪一個沒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張?哪一個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今天大人的服裝上溯到三四十年前不也是不被允許的嗎?為什麼不能學會理解呢?

    韓流對中國的衝擊不能簡單説是乘虛而入,而應該是兩代人之間的思想、文化的衝擊。君不見哈韓哈日的都是青少年嗎?為什麼青少年如此癡迷日韓?恐怕只能説是日韓潮流順應了青少年,順應了新時尚。

    我們和南韓文化的交流最大的障礙就是語言了。君不見青少年裏處處掀起了一股自學韓語的熱潮嗎?比如我因H.O.T而自學韓語一年有餘,如今已可以簡單地對話了,至此,你將如何評價日韓偶像呢?

    ■文/任世間

    “哈韓哈日族”們染著五顏六色的頭髮,穿著長得拖地的長褲,許多人對他們都是側目而視,大人們會説:“真是搞不懂,為什麼他們能迷戀日本、南韓的偶像到這個程度。”甚至更有人把他們當做是頹廢的一代,好吃懶做,什麼也不在乎,什麼也不關心。本版在8月2日登出《韓流為何乘虛而入》中提到日韓文化流行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流行文化市場的空虛。昨天,一位19歲的大學生在看完這篇文章後,當即給我們寫了下面這封信。在他的信中提到,哈韓族熱愛南韓音樂的原因是他們的歌聲能催人奮發,而不像國內港臺的流行音樂都是靡靡之音。看看他的信,也許我們能對韓流流行有更深的認識,也許我們更要重新看看這些孩子,更要好好思考這一現象。畢竟,我們也有過青春歲月。歡迎讀者參加討論,也可以發E-mail,地址見本版右上角。

    《北京青年報》 2001年8月06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