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聞
政策資訊
權威論壇
國際熱點
經貿動態
法制進程
文化線上
教育廣場
科技長廊
軍事縱橫
域外評説
我看世界
華人社區
旅遊天地
閱讀空間
揭開武當山“民歌村”形成之謎

    一個700多人口的村子裏有85位民歌手,全村男女老少人人都愛唱民歌,勞動時唱,休息時唱,逢年過節時唱,婚喪嫁娶時唱,甚至吵架爭執時也唱。

    這個村子就是“漢族民歌第一村”呂家河村,位於著名的“道教聖地”湖北武當山南部。

    這個小山村何以有著豐富的民歌資源?專家初步得出的結論是,除了當地悠久而且保存完好的民歌演唱傳統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明代修建武當山建築時,各地民工曾使這裡成為當時的“民歌之都”。

    “民歌村”的發現者李徵康説,武當山地區早在西周時期就“採詩之風”盛行。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詩採於此。

    武當山地處秦嶺之南,長江以北,漢水之西。明代永樂皇帝崇尚道教,下旨大修武當山,集中了30萬民工修了13年,民工們帶來了各地的民歌。後來這些民工流落當地,使武當山周邊地區成為五方雜處之地。

    在呂家河,村民即興而歌,演唱民歌與日常生産、生活活動融為一體,是“一種古樸文化生態的代表”。其演唱形式與內容古老、開放、直率,充滿“野性”,體現出漢族民歌的原始活力和魅力。在呂家河村有4人能唱千首民歌以上,有85人能連續唱兩小時以上。目前,李徵康已初步整理出民歌3000多首,記錄的曲調有70多種。

    新華社 2001年6月28日

相關新聞

參考文獻
相關專題

相關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