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莫亂刮“歐陸風”  

     羅馬式文化廣場在我省遍地開花,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日前呼籲,廣場設計藝術不要盲目地刮“歐陸風”,而應注重“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此言可謂針砭時弊,發聾振聵!

    

    各地對文化設施的建設愈來愈重視,這是令人可喜的。但有些地方在建設文化廣場或其他休閒廣場時,一味追求羅馬廣場、歐陸風格、加州陽光、古典柱廊之類的設計藝術風格,就值得警醒了。作為全國首屆梁思成建築獎的9名獲得者之一、華工建築學院院長,何鏡堂以過來人的身份語重心長地説,在初始階段,學習、借鑒世界各地有特色的設計藝術,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有必要的。但如今一哄而起,不加分析地照搬照套,大刮“歐陸風”,就不好了。外國有名的建築藝術,無一不是適應當地的地形、地貌、氣候的。我們建築設計,理應考慮到嶺南的地形、地貌、氣候與人家的不同點。即使是羅馬式建築,在結構、佈局上,也是有嚴格的比例的,而有些地方則隨意“因地制宜”,那就畫虎不成反類犬。況且,模倣的東西,畢竟是人家的風格,體現不了自己的特點,不能形成當地的標誌建築。

    

    廣場設計體現文化性、時代性,更是使之成為標誌性建築的前提。文化性特別表現在發掘、表現當地的人文特點上,而時代性則指體現當代人的審美觀、運用當代科技成果。何鏡堂及其同事、學生們,在早前獲得國家級金獎的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珠海機場樓,以及最近進行的廣州港灣廣場的設計上,都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他們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到中山圖書館、廣東博物館去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並且考察了南海神廟,連“海印”、“海珠”名稱的來歷都加以考證,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帆船,得到了港灣廣場建築群的形象立意————以嶺南風帆的形狀作為立面造型,對應著沿江立面的起伏,設置以海上絲綢之路為題材的雕塑小品或石刻碑文,組成生動多彩的人文景觀。同時,運用現代科技,做到通風采光都適應廣州氣候,整體風格浪漫靈動。透過這一設計,人們不僅能仿佛看到曾經獵獵飄揚的古代風帆,還能看入境灣廣場好比一組千載獨步惟我遠航的船隊,承載著祖先千年的期望駛向更輝煌的未來。

    

    在廣州實現“三年一中變”的過程中,各種廣場的設計藝術必將百花齊放。但願主事者能聽一聽相信何院士的肺腑之言!

    

     《南方日報》 2002年2月06日


東盟傳媒提倡民族文化研討會在曼谷召開
透視病態的苗條文化
《中國當代文學的文化旅程》面世
《上海文化通史》出版
美語中的汽車文化
真實再現與文化審視──評季宇的長篇歷史紀實小説
走進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梁曉聲圓了老師夢
你的溫柔我的文化——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月亮忘記了》
四川構建文化生態旅遊環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