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部委新聞發言人大多身兼要職 記者聯繫多次未果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1 月10 日 | 文章來源:

去年12月28日下午4時,北京崑崙飯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以下簡稱國新辦)主持召開了一個小型新聞發佈會和記者交流會。國新辦主任趙啟正在會上公佈了國務院62個部委75位新聞發言人的名字和聯繫電話。趙啟正表示:“從現在起,國務院將每年公佈發言人姓名及通訊方式等資訊”。

國新辦副主任王國慶則強調,新聞發言人不僅要在新聞發佈會上面對記者,而且在任何時候都應該面對記者。

一位與會人士分析,國新辦的舉措,表現出高層希望與媒體和社會主動溝通的姿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劉建明認為,雖然現在談論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效果如何還為時尚早,但新聞發言人制度從無到有,本身就是政府資訊公開的一個信號,説明各級黨政權力機關已經意識到自身話語權的重要性。

新聞發言人難以電話聯繫

在沒有公佈新聞發言人名單和電話之前,媒體採訪國務院部委的一般程式是:先發傳真確認記者身份,再發採訪提綱,等待部委宣傳部門安排專人接受採訪。一位跑線記者説,碰到敏感的問題,等待回復的日期會遙遙無期。

那麼,在國新辦公佈各部委新聞發言人及其通訊方式等資訊後,記者採訪的效率會如何呢?2004年12月29日,記者按國新辦公佈的電話,對一些部委的新聞發言人進行了採訪。

29日當天,記者撥打了14個部委的新聞發言人電話,均未能直接找到新聞發言人。其中4個部委電話無人接聽,其他部委電話均由新聞發言人助手或者新聞發言工作機構辦事人員接聽。不過,通過下屬部委的聯絡,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和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接受了記者採訪,另有兩個部委的新聞發言人助手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在聯繫採訪中,交通部、商務部、水利部、司法部、財政部、國務院國資委等部門要求記者發正式採訪的傳真,其中一些部門還要求傳真記者證複印件,核實身份。隨後,記者向交通部、商務部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了採訪傳真,但截至記者發稿時止,只有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給予了電話回復,稱新聞發言人年終很忙,暫時無法接受採訪。

公安部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説,國新辦對外公佈機構電話後,公安部已經接了很多熱線電話,新聞發言人不可能有時間坐在這裡接電話。若需採訪,原則是先發書面申請,確定身份後再安排採訪,不可能立刻給予答覆,但會儘量考慮新聞的時效性。

另外,審計署辦公廳的工作人員拒絕了採訪,他們認為和部委資訊即審計工作無關的內容,可以不接受採訪。

文化部和水利部的新聞發言人助手均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即使不能直接聯繫上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所在的宣傳資訊部門也將保持資訊暢通。

此外,一些部委有對口記者制度,如發改委、衛生部要求記者必須通過本報跑線記者牽線,才能開始正常的採訪程式。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處處長華清告訴記者,公佈新聞發言人的名單和電話,主要是方便媒體採訪,以結束以往那種互相推諉的現象。“長期來看,我們會力促所有部委都設立新聞發言工作機構。”

一位時政記者對此的看法是:原來該怎麼採訪,現在還是怎麼採訪,但能夠公佈電話,確實是種進步。

新聞發言人大多身兼要職

記者注意到,新聞發言人一般身居要職。在此次公佈的75位新聞發言人中,級別最高的是副部級,如監察部的新聞發言人是該部副部長李玉賦。有觀察人士認為,中國新聞發言人已成為“副職”發言人。

如上文所述,記者通過國新辦公佈的聯繫電話直接採訪有關部委新聞發言每人平均未果,而這些新聞發言人的助手和新聞發言工作機構的辦事人員流露出的一個普遍聲音是,“領導”工作繁忙,不能隨便打電話與其聯繫。這與國新辦要求的“任何時候面對媒體”相距甚遠。

此前有人擔憂,讓相當級別的官員任新聞發言人,會使新聞發言人制度變得官位濃厚。在官位思想和本位主義的主導下,新聞發言人將背離發言這一最終目的,滋生特權思想,遠離媒體和公眾。

國新辦新聞處處長華清對此的解釋是,新聞發言人應該是一個班子,如果是專門接電話,那就成了普通的工作人員了。從長遠來看,各部委培養專職的新聞發言人是努力方向。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事局局長汪興明説,新聞發言人幾乎都為兼職,是新聞發言人制度初期的一個特色。若要做得更好、更專業化、更職業化,包括增強新聞發言人的權威性、責任感、設置一個專門的職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據了解,中國設立新聞發言人始於1983年,出發點是“滿足對外宣傳需要”。華清介紹,新聞發言人現在已逐步演進為政府工作改革的一部分。

2003年“非典”期間,掩蓋或披露真實資訊帶來的不同社會效果昭然若揭。北京、上海等少數國家機關和省市開始任命新聞發言人。2003年9月和11月,國務院新聞辦舉辦了兩期新聞發言人培訓班,來自66個中央、國家機關和各省市單位的177位學員參加了培訓,揭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全面推行的帷幕。隨後南京、雲南、重慶等幾十個地方的新聞發言人相繼登臺亮相。

事實上,雖然各部委逐步建立起新聞發言工作機構,但碰上專業問題,還必須找專業官員採訪。“當前的新聞發言人不僅僅是發言人角色,還是媒體聯絡者角色。”國新辦一位官員如此表示。

此前,“無可奉可”一度成為發言人慣用的辭令。對此,國新辦的官員説,從宏觀上、總體上認可政府新聞發言人不能説“無可奉告”的理念,但對於具體的、個體的發言人,我們不做這樣強制性的要求。發言人制度的完善、成熟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無法做到完善的情況下,我們首先強調的是誠信,堅決不允許用虛假資訊製造虛假的完美。

國務院法制辦的一位官員對此的説法是“新聞發言人不是花瓶”。

新聞發言人與“資訊壟斷”

“我國的新聞發言人制度雖然取得很大進步,但實事求是地説,還處在起步階段,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需要制度上的進一步完善。”國新辦一位官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2004年12月28日,國新辦主任趙啟正對中外媒體表示,目前我國三個層次的新聞發佈體制已基本建立,在中國內地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20個已經建立了新聞發佈和新聞發言人制度。62個國務院部門建立了新聞發佈制度,設立了新聞發言人,成立了工作班子。

據了解,目前政府舉辦的新聞發佈會有三種形式:一是以新聞發言人的名義,定人、定時、定點舉辦新聞發佈會,如外交部、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上海市政府等;二是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迄今做的那樣,邀請國務院部門負責人或發言人介紹有關情況,一些地方政府也是參照這個模式做的;三是遇有突發事件時,臨時組織新聞中心,進行新聞發佈活動。

對此,一些專家在肯定其取得成績的同時,對如何防止新聞發言人制度形成資訊壟斷依然表示擔憂。

“從現有情況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具體操作權還在政府,實質性進步可能説不上。”中國科學院國情中心研究員康曉光分析,“採訪難的問題依然會存在。”

專家分析,新聞發言人面對的記者提問,實質上是一種社會的質疑,一種有限的雙向溝通,因而這種對話多少具有一些公開監督的性質。其中,發言人“説什麼”“説多少”是難以界定的,這就容易形成資訊壟斷或者失語症。

一個事實是,從去年6月下旬國家審計署掀起審計風暴起,在半個多月中,李金華審計長報告中被點名的中央部門和機關遲遲沒有積極地向公眾做出回應,甚至對媒體的採訪採取了回避的態度。而本應在此時大顯身手的各部門新聞發言人,也遲遲不見身影。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人事局局長汪興明説,為使新聞發言人工作職能得以實現,需要有一套制度加以保證。這套制度,不是新聞發言人本身能夠做到的。它是一個完善的體制和機制。他還表示,新聞隨時都在産生,一個發言人不可以將所有的新聞都壟斷,所以他個人認為,專家們不必對資訊壟斷的問題太過擔心。

新聞發言人與“透明政府”

2004年12月29日,新華社發文認為新聞發言人制度為打造“透明政府”形象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博士談志林認可這樣的説法。他認為,中國加入WTO以及公民對於自身權利意識的強化,都在促使政府向透明方向轉變。而新聞發言人制度是契合這一轉變的。應該説,這也是政府形象塑造的一種模式和手段,是政府公關的一種選擇。塑造政府向透明化、制度化轉變的形象,是一種基礎性制度裝置,這將促使政府會更加透明化。

中國科學院國情中心研究員康曉光認為,新聞發言人制度是政府的明智之舉,可以化被動為主動,以攻為守,背後折射出的理念是滿足公眾知情權、參與權,這是值得肯定的。

專家們同時認為,處於起步階段的新聞發言人制度,需要有相對完善的資訊公開制度做保障。

“沒有具體的懲罰措施,無論是政令還是法律,都很難推行。”社科院法學所張明傑副研究員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要想設置更明晰的法律責任,只有上升到法。”據悉,我國的《政務資訊公開條例》已經起草完畢,《政務資訊公開法》已被十屆人大常委會列為規劃議案。該法實施後,拒絕接受記者的採訪,將被視為違法。這也被看做與世界通行的慣例接軌。據了解,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資訊公開法。而聯合國1946年第59號決議規定,資訊自由是“一項基本人權”。

原國家行政學院杜鋼建教授撰文指出,無論是根據世貿組織關於資訊公開的要求,還是根據我國民主與法治的發展需要,建立資訊公開制度應當成為我國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對此,國新辦新聞處處長華清説,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允許有前有後,有快有慢,總有個過程,但總體上一直在促進中。(本報記者魏銘言、郭曉軍對本文亦有貢獻)

西方新聞發言人制度

在西方發達國家,新聞發言人制度十分普遍,這項制度是推動政務公開和透明,增進執政部門與普通老百姓之間聯繫的重要手段。

以美國為例,新聞發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總統新聞發言人。一般認為,19世紀30年代擔任美國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最早聘用新聞發言人。

1966年和1976年,美國還先後制定了兩部涉及知情權的重要法律《資訊自由法》和《陽光下的政府法》,明確規定政府資訊要公開,公眾有了解和取得政府文件的權利等。

據估計,如今的美國,各級政府大約有4萬名新聞發言人。稍有規模的企業都會設立專職的新聞發言人。(記者吳學軍)

《新京報》  2005年1月10日

相 關 新 聞
· 國家機關新聞發言人名單及聯絡方式
· 【對話】劉建超:兩三年沒説“無可奉告”了
· 對話部委發言人:公佈聯繫電話感到更多責任
· 國家機關新聞發言人名單 聯絡方式
· 《北京青年報》: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三點希望
· 中國政府三個層次的新聞發佈體制基本建立
· 倡議建立未成年人狀況的新聞發言人制度
· 佛山各職能部門全部設新聞發言人
· 《江南時報》:新聞發言人是官位嗎?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